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河西走廊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得隴望蜀 話甘粛

    来源期刊:《甘肃文献》 第31期  作者:何維孝  出版时间:1989-02-01
    关键字: 往事回忆 河西走廊 故乡风貌

    恍然身在白云中。其高耸可知。乌鞘岭是祁连山的支脉,山势峥嵘巍峨,为河西走廊与陇西高原的天然边界,最高海拔约二千八百公尺,因岭上终年云雾封锁,状若乌纱,故名「乌纱岭」,后来一再讹传,就变为「乌鞘岭」。此岭的气候,变幻无常,旅人皆视为畏途。岭上,有一座古老的韩湘子庙,庙中供奉韩湘子神。庙内设有气象测候所和航空无线电台,以联络空运,但飞机失事仍时有所闻。下得岭来,长城、庄浪河和公路三线平行而下,甘新公路蜿蜒伸向天际,沿途白杨夹道,随风飘曳,萧疏婆娑。经过打柴

  • 文章河西走廊的武威与张掖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22期  出版时间:1984-08-01
    关键字: 武威市 张掖市 河西走廊

    我国有八大走廊,河西走廊最为有名。河西走廊系指乌鞘岭以西甘新两省边界的狭长地带,因界黄河之西,故名河西。南有白雪皑皑,终年不化的祁连山,北有马鬃山、合黎山及龙首山,其中大戈壁沙碛狭窄绿洲,便是中外闻名的丝路。所谓四大绿洲,乃武威、张掖、酒泉与敦煌,即二千年前汉武帝所设河西四郡。秦后,为中国经营西域的军事要道。杜甫诗云:『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李牧、蒙恬、李广、衞靑、霍去病、张骞、郑吉、赵充国、陈汤、耿恭、班超、李靖、徐世勣,都是著名的鎭边大将

  • 文章陇西高原与河西走廊

    来源期刊:《甘肃文献》 第11期  作者:蔣達泉 出版时间:1978-12-01
    关键字: 陇西高原 河西走廊 经济地理 中国地理

    本文作者蒋达泉敎授江苏丹阳人,为著名的史地学家,是我国政治地理学权威沙学浚敎授的高足。著有经济地理及中国地理等书。——编者——先说陇西高原。陇西高原的位置 陇西在乌鞘岭以东,陇山以西的高地,北以甘宁两省的长城附近为界,南以甘川界上的摩天岭为界。包括靑海东部三千公尺以下的河谷地区,其地理位置的特性有二:一、四通八达的高地,东越陇山,可至关中及陕甘高原。北沿黄河,可达宁夏及绥远。西北越乌鞘岭,至河西走廊,通新疆。西上靑康藏高原的入口,南接四川盆地,本区地势虽

  • 文章河西名喫窩窩麵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54、55期  作者:劉振華 出版时间:2000-01-01
    关键字: 河西走廊 窝窝面 制作步骤 烹饪方法 传统习俗

    地处大西北的甘肃河西走廊,南依横贯千余公里的祁连山脉,北有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作屛障。这片广阔的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丝绸之路就是从古都长安出发,穿过这块狭长的走廊到达中西亚各国的。在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有许多鄕土气息浓郁的地方名吃佳肴,令人百食不厌的窝窝面就是其中之一。窝窝面因其形状似鸟窝而得名。这种面食始于何时,至今已无法査考,但人们代代相传,并由过去的节庆面食逐渐演变为家常便饭。其做法是:首先要和面,比普通面条的面要和得较软些,和面用

  • 文章河西走廊上的重鎭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27期  作者:西出陽關 出版时间:1987-02-01
    关键字: 河西走廊 汉置四郡 史料记载 农业矿业 武威公园

    汉武帝元狩二年(西元前一二一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奉命率领万骑远征匈奴,将当时占领河西之地的匈奴打败,设置武威、酒泉两郡。元鼎六年(西元前一一一年),再设张掖、敦煌,共为四郡。而后,引进大量移民及汉民族进步的灌漑技术,绿洲逐渐扩大,使河西走廊成为中国与西域间的通道,从此河西走廊开始在我国历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河西走廊之所以受到重视,要归功于它的地理位置。从兰州西北约二百公里处起,翻越海拔三千多公尺高的乌鞘岭,沿途历经古浪、武威、山丹、张掖、临泽、高台

  • 文章駝鈴聲中遊古道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72、73期  作者:陳淑華 出版时间:2009-01-01
    关键字: 丝绸之路 甘肃段游览 三访黄河 炳灵寺 河西走廊 两岸乡情

    二度造访丝路,少了点新奇与兴奋感,却仍然充满了肃穆之情。走在塞外荒漠中,我试着去体会古人「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怆凉心境。这次随世界女记者与作家协会中华民国分会参访团出游,我们只走了甘肃段。在中国,古丝路之旅涵盖了甘肃与新疆两省,通常是以西安为起点,经甘肃入新疆,再延伸至中亚与南亚。此行,我们直飞兰州。在青青黄河畔游荡了三天后,翻越乌峭岭进入河西走廊;在祈连山下看到了好牧场;而后经武威、张掖、酒泉,出天下雄关「嘉峪关」;再辗转于戈壁、石滩与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