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史料共返回1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成都囘民狀況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57期  作者:虎世文 出版时间:1975-12-01
    关键字: 成都 回民 清真寺 现状 史料

    成都是四川的省會,位於本省中部,附近平原,成為盆地,當泯江與大巴山之間,土地極為肥沃,為全川之冠。城周廣二十二里三分,東西城距離九里三分,北七里七分,市街整潔,商業輻輳。城內分大城與少城兩區。少城在城之西隅,周五里五分,康熙五十七年築,為滿人居住之地,稱曰滿城。民國以還,滿人勢衰,城垣亦被當局拆卸,屛藩既撤,遂受同化,向之雕樑畫楝,侯門王府,今則悉被漢人購得,任人居處矣。本文敍述成都囘民狀況,以民國二十六年春之調查為準。此時成都囘民約千戶左右,人口約萬餘...

  • 文章重慶行營史話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27期  作者:周開慶 出版时间:1973-03-01
    关键字: 重庆 行营 史料 抗战 政府

    國民政府北伐成功,統一全國後,在中央與各省地方間,常有一種中間性的軍政組織,承上轉下,秉承中央政府的命令,督導轄區三數省份的軍政建設工作。這種組織有時叫行營,有時叫行轅,有時叫綏靖主任公署,有時叫軍政長官公署。這種組織的特徵:第一是臨時性的,有需要時就設置,否則撒銷。第二轄區常在一省以上,有多至三四省的。第三是軍政兩管,以發揮轄區的統合力量爲目的。這種組織在過去軍政措施上收到不少的效果;以我國幅員的廣大,將來光復大陸後,當仍有採行的必要。硏究以往的軍政體...

  • 文章拉縴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23期  作者:羅尚 出版时间:1972-11-01
    关键字: 四川 岷江 拉纤 简介 史料

    某次鄕友座中,有人談起,現有一外國人,想專門硏究川江「拉縴」。我順口搭上一句,除非請我當指導敎授。後來想起,我又拿什麽去指導人家?我雖生長岷江邊沿,究竟所知有限。川江拉縴,古來就有,唐人稱縴爲「百丈」,有「百丈時牽上水船」一類的詩句,便是拉縴的解釋了。四川除長江、嘉陵江、沱江、岷江而外,還有很多大溪大河,均可行走木船,船若溯江河而上行時,順風可以揚帆,無風只好拉縴。在沒有公路時期,四川交通以水運爲主,因此拉縴一事,頗値一談。「縴」是學名,別稱縴索、縴藤、...

  • 文章清代川省各廳州縣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11期  作者:周詢  出版时间:1971-11-01
    关键字: 四川州县 治理情况 历史史料

    淸代川省各府直隸廳州設治情形,已如上述。(見本刋一一〇期)各廳州縣概况,分誌如次:有須先爲一述者:淸時各省道府廳州縣員缺,皆以衝繁疲難四字分別註考,以定要缺、中缺、簡缺之等差。當道曰衝,政賾曰繁,民玩曰疲,事艱曰難。四字皆備,或占三字者曰要缺。兩字中缺一字及無字者曰簡缺。然遇地當邊要,則一字或無字者,亦列入要缺。惟考語皆係淸初就彼時情形審定,閱時既久,不無變遷,有由三四字請改爲一二字者,有由一二字改升爲三四字者。然部章則規定一省之中,有一升必有一降,有一...

  • 文章清代川省各廳州縣㈡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12期  作者:周詢  出版时间:1971-12-01
    关键字: 清代 四川 各厅州县 简介 史料

    合州知州,係衝繁難三字要缺,距省城七百餘里,爲川東北要道。東西一百九十里,南北一百一十里,與鄰水、巴縣、岳池、廣安、銅梁、定遠、蓬溪等州縣交界。州境地皆饒沃,城濱嘉陵江,涪江亦在州境內與嘉陵合流。水陸交會,商賈輻輳,政務繁頤。每歲地丁銀四千九百餘兩,雜稅銀四十九兩。州署設佐治之員一,曰吏目;學官二,曰學正及復設訓導。知州養廉銀六百兩,契稅盈餘三四萬兩。合州古名石境縣,又曾改石照,民國後改爲合川縣。涪州知州,係衝繁難三字要缺,距省城一千四百餘里,當大江要道...

  • 文章憂危詞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30期  作者:李澄波 出版时间:1973-06-01
    关键字: 四川 抗战 忧危词 原文 史料记载

    編者按:本文載民國二十二年一月大公報文學副刋,原題爲「描寫四川內戰的寫實作品」,附題爲「介紹李澄波先生的憂危詞」。文前有蔣成堃君所註的一段話,茲錄誌如次,以資說明:「此次四川內戰(註:指民國二十一年十月至十二月之川戰),其規模之大,炮火之烈,殺人之多與慘,在迭次川戰的紀錄上,雖不能說是絕後(因爲誰也不敢擔保說這是絕後),但至少總說得上是空前。尤以瀘州之轟城及成都之巷戰兩幕,表演得最爲出色。有人說前歲的中原大戰無其兇,去年的淞滬抗日也無其烈,這幷不是張大其...

  • 文章重慶義渡史話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30期  作者:張鏞 出版时间:1973-06-01
    关键字: 重庆 义渡 简介 史料记载 历史沿革

    重慶之有義渡,始於淸道光十四年。當時由城區儲奇門、太平門乘木船渡江到南岸海棠溪,是往來川黔的必經路線。貨運旅客,最爲頻繁。卽以城區居民日常生守所需的柴、米、雜貨,經由南岸以木船載運到城區者,亦日以百千石計。由於渡江木船運輸繁忙,船伕乃趁機貪圖厚利,除苛索渡資外,並超載客貨重量。靠南岸這條河,稱爲大河,靠北岸一條河,稱爲小河。小河的水勢平穩,大河水勢激流,波浪較大,每年五至七月,稱爲洪水月份,洪水高漲數十丈。洪水期間,船伕苛索渡資,超載更甚,致常有木船翻覆...

  • 文章永川一年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30期  作者:健廬 出版时间:1973-06-01
    关键字: 永川 县志 简介 史料记载 历史沿革

    三十四年六月一日,我到永川縣接任視事。永川縣舊隸渝、瀘,自唐大歷十一年,始創立縣治,其後屢有興廢,明洪武初復置,隸重慶府。民初廢府,二十四年實行行政督察區制,永川縣劃入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最初數年,第三區行政專員公署幷設在本縣。轄境面積一二八八。三八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百分之零㸃四二。據三十四年一至三月的統計,全縣人口共爲二七六、三一八人。永川縣之得名,據永川縣志(淸光緖二十年增修)載:「附城三水合流,形如永字;曰永川者,因水得名也。」地當成渝孔道,東接...

  • 文章益州的繁盛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30期  作者:柳定生 出版时间:1973-06-01
    关键字: 四川 益州 华阳志 史料记载 历史沿革

    四川古稱天府之國,地利之厚,從秦闢巴蜀以來,就謫徙人民,開發豐富的寶藏。華陽國志所敍,家有鹽銅之利,戶專山川之材,居給人足,以富相尚。(如漢書貨殖傳記巴寡婦淸得丹穴之利,家財不貲;蜀卓氏用鐵冶富,家僮有八百人,田池射獵之樂,可擬人君。西漢成帝哀帝時成都羅衰,往來巴蜀間,擅鹽井之利,家財至千餘萬。這都是以礦產鹽鐵致富的先例。)所以漢書地理志,敍蜀中風俗輕易淫佚,地沃人驕,奢侈逸樂,可見漢朝時四川因地利之厚,日漸繁盛。漢朝成都戶數已有七萬六千二百五十六家(註...

  • 文章白帝城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27期  作者:懷襄 出版时间:1973-03-01
    关键字: 白帝城 四川 奉节县 简介 史料记载

    白帝城是三國時劉備托孤晏駕的地方,因爲三國演義是家喩戶曉的一部小說,所以白帝城也爲人所共知的一處名勝古跡。白帝城在四川奉節縣城下五里一座山上,三面環水,一面連接奉節縣東門,正臨「夔門天下雄」的夔峽口,山脚前聳峙着孤傲的灔澦堆。登高西望蜿蜓如帶的長江,耳鼓中不斷的吹入江流澎湃的濤聲,使人感覺自然造化的偉大,天生形勢的險峻。白帝城的來歷,據說是:「漢公孫述據此,見井內現白氣如龍,遂潛號白帝,與光武稱兵,乃建此城。」現在滿山都是叢林野草,城廓遺蹟,尚隱約可尋。...

共13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