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荥阳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尋根問源)我們都是黃帝子孫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37期  作者:張紹熙 出版时间:1983-01-03
    关键字: 商丘 荥阳 郑国 黄帝 潘姓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经过黄帝、顗顼、帝喾、尧、舜、禹都是禅让的。商汤自传二十八代皇帝,执政时间六百四十年。从陜西商县兴起,后徙河南商邱(归德),再经三亳之迁,南到安徽亳县,西到偃师,最后渡过黄河改号为殷(今安阳),在地理上它所涵盖的范围,实是以荥阳为中心。这个地方文化水准之高,早在伏羲时代就已有了人类活动足迹,易经系辞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个河不是黄河本身,而是支流荥河一带。尔后黄帝建都有熊(今新郑),政治中心设于此。在最早的一个世纪中

  • 文章荥阳郑氏与京襄城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7卷 第4期  作者:張明鑑 出版时间:1995-10-01
    关键字: 荥阳郑氏 京襄城 郑氏历史 两岸交流

    自古道,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祖籍在京襄。京襄城座落在今河南省荥阳巿二十里铺鄕的京襄城村,在郑州西南二十公里处。村周围留有两千七百多年前的东周古城遗址,是我国春秋时期,郑武公扩建,郑国东迁后的第一个都城,故称古郑京城。古城呈日字形,东西宽一四一八米,南北长一七二二米,中有横城,呈东西向,约占地三平方公里,当年京水绕东南北流,为护城之河,形制宏伟,交通便利,人文辐辏,蔚然大都,现存有古城八段,总长一千余米,夯土坚实,层次分明。城西南有郑桓公庙,人称郑王庙

  • 文章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发现大陆最早的丝织品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1卷 第3期  作者:中央社 出版时间:1999-07-01
    关键字: 荥阳文物 青台遗址 丝织品

    編者按:本稿係中央社新聞稿,未經報紙採用,前監察委員予鎮洲鄉長女公子于人瑞因服務於中央日報發現該稿對中原文化之發揚頗有價值,予以留存提供本刊披露,謹此致謝。

  • 文章荥阳县简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0卷 第12期  作者:李秉鈞 出版时间:1988-12-30
    关键字: 荥阳县 河南名县 县志

    我们荥阳县在河南省中部,为四等小县,因本人自抗战时尙在学校读书,后因避难仓促离鄕;对本县认识资料很少,时感遗憾,随军来台后更因思鄕而渴望能获得故鄕之一鳞半爪资料以慰鄕愁;所以就多方注意搜蒐,有志事竟成,在十多年前偶然购得本县志书(新旧两部),使我对故鄕鄕贤及物产山川资料了解、助益极大,日前见「中原文献」征求各县八景一文,吾乃不揣谫陋,将自己记忆所及与县志中所载略述于后,尙请编辑诸公指正,则幸甚矣!一、沿革荥阳古邑也,因其位于荥水之北;「荥阳」之名肇自夏书

  • 文章话说荥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2卷 第4期  作者:楚書渤 出版时间:2000-10-01
    关键字: 地理位置 荥阳 历史沿革 山川风物 神话传说 历史典故

    地理位置与古今形势:荥阳南枕伏牛,北依黄河,南接郑州,西凭虎牢,为中原锁钥之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惠王(即梁惠王)于荥阳和圃田(在今中牟)之间,凿鸿沟灌溉农田;因可通黄河,故自秦、汉以迄北宋,不断开挖、延伸,乃成西连渭水,南接江淮,东通泗水之漕运要道。因均须在荥阳接通黄河,是以荥阳成为全国水运枢纽,交通重镇,粮米丝麻之集散要地。始皇乃建粮仓于敖山(在今日县北)之上,史称「敖仓」。唐在武牢(即虎牢)、河阴亦开设粮仓,用济京师。故桓宽在盐铁论中说:「韩之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