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故事共返回1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有關豫劇的笑料和趣談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9卷 第7期  作者:畢照道人 出版时间:1977-07-25
    关键字: 豫剧 故事 笑料 趣谈

    不知是河南人给河南人自己开玩笑,还是外省人给我们河南人开玩笑,故意编造了一些不通之词,无谓和可笑的故事与笑料,说这就是豫剧的特色。其实,那些编造,根本不是事实,不过若是把那些词句和故事,当作笑话看,亦颇为好玩。笑话就是笑话,故事就是故事,决不可认眞耶!玆将这可笑的词句和趣谈,擧列数则,以为茶余饭后的谈助,并使读者解頣发笑,增益健康。一 不通之词⒈拉马来至潼关,不知来到什么地方,待我下马一观,上写三个大字,啊哈!原来是潼关。⒉前走着俺尧舜君一个,后跟

  • 文章故事新说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1卷 第1期  作者:若佛  出版时间:1999-01-01
    关键字: 故事新说 人生故事

    有个老掉牙的故事,说是富翁因为钱太多,又耍计算经营,又要防盗防偷,还恐怕妻子儿女,不知创业艰难任性挥霍。常常苦心焦思、夜不成眠。以致身心俱疲,觉得人生实少乐趣。但是穷人却正好相反,不论作工务农,白天忙累一天,夜晩自然睡得香甜。第二天一早起来,阳光普照,百鸟声喧,远山含笑,佳禾满野。扛起锄头下田,不但没有忧愁烦恼,口里还啍起西皮二簧梆子腔,眞是羨煞人也!作工的负重致远,有时须呼喝几声提振精神,亦有驱愁解闷的妙用。下工后一瓶米酒,两样小菜,或自家小酌,或同事

  • 文章談豫劇「揚漢威」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卷 第9期  作者:昭美 出版时间:1969-11-01
    关键字: 豫剧 《扬汉威》 故事来源

    一剧,后经编者转来读者信件,询问该剧情节,因该戏是河南籍友人张若鉴君所编,交由「飞马」豫剧队排演时,又改名「扬汉威」,故若干人不明所以。玆先将该剧故事来源稍加说明,俾供参考。当汉武帝时,因匈奴时侵犯边彊,特派卫靑、霍去病前往讨伐,匈奴大败。武帝复派张骞通使西域,联络乌孙王国,想断匈奴右臂,以防其再起。武帝是除以武力征服外,尙采用「和亲」政策用资羁糜,加以怀柔,故以楚王戊之孙女解忧公主(此剧名由来),嫁乌孙王岑,在岑死后,公主复嫁其族弟肥王,肥王死后,又嫁与

  • 文章豫東郷俗——帶饅頭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6卷 第4期  作者:趙同信 出版时间:1974-04-25
    关键字: 馒头 乡俗 今昔对比 历史故事

    河南自古爲四戰之地,兵家必爭之所。幾乎無役能免,故一般百姓生活很苦,尤以豫東更甚。窮人辛苦一年,難得一飽。卽財主十頃地以上者,亦舍不得整年吃白麪。故豫人無分貧富,多能勤奮耐勞,然不因窮而廢禮,不因貧而志短,反更勤奮以克苦。家有喜慶婚喪,必盡力使其合禮以目安,婦女赴親友宴會,落座未自食刖,先將好菜盡快挾在饅頭內,用手巾包妥,以便帶囘家孝敬婆母,然後才自行取食。一般規矩爲四個饅頭,主人事前皆知習慣而加倍準備,衆人並不以寒酸而輕視,反笑不帶者爲失禮。筆者曾求敎...

  • 文章懷吾故郷——西華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6卷 第5期  作者:白鶴亭 出版时间:1974-05-25
    关键字: 西华县 风景名胜 历史故事 思乡

    吾邑河南省西華縣,又稱箕城;淸屬陳州,現隸第七行政專員區。東鄰淮陽縣,南毗商水縣,西壤郾城縣、臨潁縣,北接鄢陵縣、扶溝縣、太康縣;位於中原黃淮平原上,擧目四望,平沙無垠,極目千里,無山無丘;土地肥沃,物阜民康;民性善良,勤勞純樸。西華雖係小邑,尙有古蹟數處,頗貝歷史價値,待來日大陸重光,歡迎 大家駕臨憑吊、硏究、觀光,茲介紹於下:一、女媧城——位於縣城西北約二十華里紅花集村附近。相傳女媧氏鍊五色石補天,曾居於此。二、殷高宗武丁墓——位於城北約二十華里,墓...

  • 文章看你有多大「能耐」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8卷 第4期  作者:劉光華 出版时间:1996-10-01
    关键字: 俚语 能力与耐力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这段故事,苏东坡大大不以为然。而对于张子房曲事长者,卒得圯上老人(黄石公)授予太公兵法,为伊尹、太公之谋、佐汉王平定天下,则深加赞佩。再说贾谊,本是洛阳一少年书生,由廷尉吴公的推荐,得到汉文帝的赏识,被任为博士,不久又升为太中大夫。文帝正欲大用,因重臣周勃、灌婴等的反对而作罢,遂命其出为长沙王太傅、又迁梁怀王太傅,怀才未展,悒郁以终。苏东坡在贾谊论中,首先提出:「夫君子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作为立论的根据。接着就称「观贾生之论,如其

  • 文章我的亲生老母生前照片和故事

    来源期刊:《安陽文獻》 第25期  作者:王河海 出版时间:2009-01-01
    关键字: 返乡探亲 火葬制度 母亲故事 红旗渠

    ㈠親生老母照片民國七十六年政府開放榮民大陸探親,第一批規定爲委任職以下之公務員,第二批爲薦任九職等以下之公務員(即事務官),我當時是八職等薦任事務官,正好合乎這這種規定,千載難逢此機會,早在一九九〇年(即民國七十九年),就和大陸家人通信,請安陽縣銅冶鎭南西爐村村民委員會出具一張證明書略以:「本村戶名王吳石的,女,一九一一年生,現年八十二歲,她長子王宜忠小名河海,現在台灣居住,前年才通了信,現吳石的身體狀況不佳,不斷患病,近日來嘴歪眼斜,在鎭醫院治療,她渴...

  • 文章姓氏奇談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1卷 第2期  作者:劉光華  出版时间:1999-04-01
    关键字: 马遇乐 姓氏故事 河南马氏 姓氏

    遇乐先生年逾八旬,仍然好学不倦,加以历任军、政、财经界要职,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每逢谈古论今,都有满腹轶闻倾叙,使人听之忘倦。笔者有幸直接预闻,特作成笔记与乡亲友好共赏。遇乐先生说:提起我们马家,有汉马、回马之分,并非同源。汉族的马姓,一支起源于周朝的「造父」。造父为周穆王的御者,也就是车夫。因为驾八骏马车控驭得法,并尽忠职守,奉穆王赐封姓为「马」。另一支是战国时赵国马服君的后裔。提起马服君,遇乐先生又讲了一辈古人,是很重要的历史故事。话说战国晚期,秦国

  • 文章我的表弟——晃光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8期  作者:王裕民 出版时间:1993-01-16
    关键字: 表弟轶事 鄢陵实验小学 熟背古诗 故事除三害

    鄢陵实验小学五、三班王裕民我的表弟今年三岁了,他细白的方脸,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笑起来,脸上显露出两个深深的小酒窝,非常逗人喜爱。晃光很聪明,在他爸爸严格敎管下,他小小年龄,竟能指认八十多个字,熟背三十多首古诗;如白居易的草,李白的望卢山瀑布,崔颢的《黄鹤楼》等,这主要是靠他学的认眞仔细。我给他讲故事就可以证明这一点。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星期天傍晩,我做完作业,就和晃光玩了起来,他对我说:〝民哥,你给我讲故事吧!"〝行"我愉快地答应。晃光高兴极了。急忙搬来

  • 文章「十字歌詞」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8卷 第3期  作者:詹國祥 出版时间:1996-07-01
    关键字: 《十字歌词》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往事回忆

    四海龙王来早朝。第八只台子只只好,张公月夜闹江宵,半断阴阳包文正;张飞喝断当阳桥。第九只台子菊花黄,王婆照应武大郎,潘金莲结织西门庆;药死亲夫见阎王。第十只台子唱完成,唐僧西天取经论,孙行者领路前头走;山中遇着怪妖精。 ※ ※这首「十字歌词」,还是四十年前在朱门听过,那位跑江湖的艺人,一手摇板,一手拍「鱼筒子」,声调有点像「道情」,又似「数来宝」,有「故事」,有旋律,有节奏,蛮好听的。

共12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