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中学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鄢陵县农艺中学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7期  作者:張茂甫 張文軒 出版时间:1992-01-01
    关键字: 鄢陵农艺中学 学校介绍 学校历史 学科建设

    教育科长林永灿等人共同商议,创办「鄢陵县农艺中学」,它和县中、县师、八德幷称,为我县学科性质不同的四处中等学校。因我是河南大学农学院毕业,就委派我担任鄢陵县农艺中学校长。具体筹建工作由我负责。首先是在校址的选择上有过多次变更,最初是定在城西三民村(亦称陈老庄)陈家花园。由于陈德俭长兄陈冠军怕学校久占为业,多方活动,幷宴请了县当事人,通过多方说合,改变了原定校址。后来,由参议长张一农倡议,将学校搬到城西南三十华里的常寨村。原因有二:一是,常寨村有公学田土地九十

  • 文章我的中学时期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5卷 第3期  作者:涂心園 出版时间:1993-07-01
    关键字: 中学 校长 教育 校园 教师 学生

    民国七年(一九一八),适逄河南省开封之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招收第三次英文科,我冒险前往投考,幸被录取。当时小学差半年尚未读完,年龄不足十二岁。次年元月入学,五年后(一九二三)毕业,这是我的中学时期。

  • 文章济汴中学与洛宁教育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4卷 第1期  作者:李新民 出版时间:1992-01-01
    关键字: 洛宁教育 济汴中学 求学回忆

    洛宁是豫西山区一个县份,洛河自卢氏西来横贯县境,东出宜阳而洛阳,洛河两岸有很多如叶胍状的支流,支流的河谷平地我们那里叫做「峪」,以盛产竹子闻名全省,洛宁自民国后即常有土匪出没,洽安欠宁,民不聊生,地方建设及教育均颇落伍,记得抗战以前全县仅有高等小学五所,中等学校仅有初级师范乙所并附有初中每年级各一班,那时上中学的大部份是去了开封和一部份去了洛阳。一直到对日抗战开始,在开封历史悠久,甚负盛名的济汴中学,因为校长李洁庵是洛宁人的关系,疏迁到了洛宁县城,也带动

  • 文章安阳「明诚高等职业中学」筹备计划

    来源期刊:《安陽文獻》 第9期  作者:編輯委員會 出版时间:1993-01-01
    关键字: 明诚职业中学 筹备计划 高等教育 筹备委员会 招生要求

    一、沿起:一九九二年八月十五日,在安阳宾馆,由旅台同鄕高安泽与安阳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李保云,副主任刘宪法,北关区主任吴学孟,以及李春喜,高安平等讨论办学,敎育政策依安阳市规定行政管理,校长、敎师职工由学校选聘。二、宗旨:以培植安阳子弟,造就杰出人才,提升安阳市县文化水平为目的。三、校名:安阳市殷都高级中学(校名用繁体字)。四、校址:请市政府在安阳市区内,划二至三亩地为校址,校址划定后,立即用砖筑起围墙,以防止产权受损。五、办校资金:暂定为八十至

  • 文章鑄鐘街的昔年陳事

    来源期刊:《安陽文獻》 第12期  作者:喬珮 出版时间:1996-01-01
    关键字: 铸钟街 教会中学 历史演变 元宵节 焰火表演

    造福人群,于是教会就在铸钟街也随之创办了一座规模不小的「斌英中学」—包括日后的高中部,地方人士有感于他们为我国造就人才,齐声赞扬,也就促成教育文化建设之目的了。「斌英中学」就在这样时代背景之下建立起来,与此校同时建立而闻名于华北的,还有保定的「育德中学」等,数量不少,所幸「斌英中学」创办人兼校长马耀武先生[2],他本人虽为基督教徒,但尙能遵守我国教育宗旨,使该校渐渐茁壮而有了很好的成就,数年之中作育英才,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在抗战期中出了不少爱国志士,我们因此

  • 文章鄢陵往事鉤沉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9期  作者:李恩普  出版时间:1994-01-01
    关键字: 往事回忆 抗日战争 生活随笔 鄢陵县立初级中学 开封鄢陵同乡会

    年华如流,岁月易逝,夏过秋继,冬去春来,不知不觉将至古稀之年。回忆往事,深感人生道路坎坷,政治风云变幻,人事浮沉,世途艰辛,沧海桑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往事如过眼烟云,感慨万千!唯对几段亲自经历,确难以忘怀。在鄢陵县中读书三年我于一九三八年九月至一九四一年七月在鄢陵县立初级中学读书。当时校址在县城内东南隅旧址:路北黑学设女生部,只有几间楼房,两棵大树,一个小院。路南红学为男生部,校址较大,校门两侧各有两间平房。进校门向南走三丈左右,既为

  • 文章越南回來六十年——鳳凰衛視攝播專輯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6卷 第2期  作者:陳麾東 出版时间:2014-04-01
    关键字: 越南 香港凤凰卫视 河南同乡会 纪念碑 国立豫衡联合中学

    西元一九五三年六月十八日,随同留越国军回到台湾,于高雄登岸。二十日转抵台北,于大直的青年团歇息。记得当时负责河南同乡会的杨一峰前辈,当众致词欢迎,令大家感同如游子还乡,亲切、温馨。当时政府财政考虑,西元一九四八年十一月由教育部设置,照拂南阳地区十六所中等学校,五千余师生的「国立豫衡联合中学」。于湖南零陵、越南蒙阳、金兰湾、富国岛,艰苦情况下正常教学,弦歌不绝的母校,高年级于台北参加联招,留校者并入彰化员林实中,遂正式走入历史。珍惜患难情分,同学长成,仍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