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史料记载共返回1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姜伯約與當歸——但勤遠志毋寄當歸——

    来源期刊:《甘肃文献》 第4期  作者:春痕 出版时间:1975-02-01
    关键字: 当归 姜维 史料记载

    當歸,多年生草本,莖高二三尺,葉爲大羽狀,莖葉皆有香味,秋日,枝梢開白色小花,根供藥用。歸頭去瘀生新,歸身補血,歸尾敗血,一根之中,功用各殊,亦云異矣。據本草所載:當歸一名山蘄,又名白蘄,爲婦科聖藥,功效極宏,孕婦分娩後,尤須服之。以產於陝甘兩省者爲得地氣之正,故稱秦歸或隴歸。近年西醫加以提煉,有用於針劑,亦有用之於片劑者,定名爲當歸精。男女之貧血者,槪可服用。區區草木,於人生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尙不足奇,所奇者當歸可供詩人之資料,如唐詩中「侍兒也解相思...

  • 文章唐代大詩人及李賀之墓

    来源期刊:《甘肃文献》 第13期  作者:羅堂錦 出版时间:1979-12-01
    关键字: 李贺 史料记载 人物考证

    本文作者羅錦堂先生,隴西人。爲我國第一位國家文學博土,原在美國夏威夷大學任敎,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客座敎授。—編者—隴西號稱「五李高風」,在「五李」之中,以李白和李賀的才氣最大,名望最高,他們的生平和作品,爲中外學人不斷地加以注解、考證和翻譯,在這許多硏究工作中,最感辣手而難以解決的問題,則是太白和長吉二人的籍貫問題。就太白而言,有隴西、四川、山東等不同的說法,但以說四川者爲最多;就長吉而言,也有河南和隴西二說。按古代所謂的隴西,它的地域比較廣,而現在的隴西...

  • 文章教煌藝術的精華

    来源期刊:《甘肃文献》 第10期  作者:劉亮 出版时间:1978-06-01
    关键字: 敦煌艺术 千佛洞 史料记载

    近世以來,在我國文藝學術史上有兩宗極重要的發現,影響我們的文藝學術思想極大:一爲殷墟的甲骨;一爲敦煌的經卷與繪畫。二者均同一年(淸光緖二十五年)發現,皆爲日後學者鑽硏的對象,「甲骨學」與「敦煌學」自此形成我國藝術的新境界。敦煌的壁畫,在藝術上是中華民族的寶藏菁華,甸牙利地學會會長洛克濟曾言:「洞中壁畫雕刻之富,冠絕東方。」而國人具體將敦煌擧世無匹的藝術,有系統的介紹於世者,首推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在「張大千的世界」一書中,敦煌是最重要最輝煌的一章,(...

  • 文章敦煌寫本曲子孟姜女的震盪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25期  作者:潘重規 出版时间:1986-02-01
    关键字: 敦煌写本曲子 孟姜女 哭长城 史料记载

    今年九月来巴黎,吴基昱博士以日本出版的第十一[1]、五十三[2]两期「东方宗敎」见示。内中有波多野太郞敎授两篇文章,报导任二北、饶宗颐两位敎授对巴黎伯三七一八号卷子有关孟姜女曲子的论辨,波氏并希望我表示意见。他说:问题的肇端,是由于他的「满汉合璧子弟书寻夫曲校证」,引用了饶著敦煌曲伯三七一八「曲子名目」中的一段:长城下,哭成忧,敢淹长城一朵摧。里半酒楼千万个,十方兽骨不空廻。而任敎授即将出版的敦煌歌辞集则校读如左:长城下,哭声哀,感得长城一朵摧。里畔髑髅

  • 文章周公與中國文化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15期  作者:錢穆 出版时间:1980-12-01
    关键字: 周公 中国文化 史料记载 思想文化 中庸

    中國文化,以儒學爲其主要之骨榦,此義盡人皆知。然傳統儒學本身,乃有一重大轉變,卽在唐以前,每以周公與孔子並尊,而自宋以後,則以孟子與孔子並尊是也。此一轉變,實有其內在甚深之涵義,而周公之爲人與其爲學,實當重爲之深細閫發,此亦研討中國儒學與中國文化關係一主要題目也。中國儒學傳統,若以近代語扼要說之,實可謂其抱有一種人文的歷史觀,此不失爲儒學傳統一中心主要之觀點。孟子言知人論世,以一聖人之作,代表一時代之光明,所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此卽人文的歷史觀中一重要意...

  • 文章敦煌遺跡規模宏大 充分表現大唐文化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18期  作者:林淑蘭 出版时间:1982-10-01
    关键字: 敦煌遗迹 大唐文化 史料记载 学术研究

    〔中央日報記者林淑蘭七十一年九月廿九日特稿〕中央硏究院院士石璋如,昨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以「從敦煌遺存談佛敎唐化」爲題發表講演指出,鑿大窟、造大像、建大閣、挖大龕、繪大畫等佛敎活動,是屬於敦煌唐代佛敎石碑上的寫實紀錄。至於大窟、大像、大閣、大龕、大晝等現象,是現在保存於敦煌的唐代佛敎遺跡和遺存。他表示,根據統計這些遺跡和遺存,不但規模宏大,而且數量特多,它們具有唐代的特有的色彩和風格,例如窟形是唐式的格局,塑像是唐人的面貌,樓閣是唐代的形式,龕尊是唐式的...

  • 文章遊崆峒山記

    来源期刊:《甘肃文献》 第6期  作者:趙時春 出版时间:1976-06-01
    关键字: 崆峒山 游记 史料考古 史料记载

    雍山之鎭維華,吳山之阪爲隴,其西而北二百里爲笄頭山,涇水出焉。涇出山,放之化平川,四十里,束於崆峒山之前峽,至於山之東麓,與後峽水會。循龍尾山之北,十餘里,至於龍尾,始與彈箏峽之水會,而涇始大。龍山下至平凉府,十里而旣,而南北兩原廓然對峙,而川始闊。涇之水引而陟之兩岸,以爲磑、爲池、爲圃,卉木茂而禽鳥聚,則府城西北之勢愈增奇。凡遊崆峒自城者,西之。自東郭循城之北,而會於西。余家東郭,而別野距笄頭甚邇,故凡崆峒之首尾,能悉之。崆峒得涇而勢愈尊,蓋由鑿前後峽...

  • 文章萬里長城

    来源期刊:《甘肃文献》 第9期  作者:犀牛望月 出版时间:1977-12-01
    关键字: 万里长城 地名大辞典 史料记载

    萬里長城是我國最早最大的國防建築,也是我國早期統一的象徵,更是中原政治勢力伸縮的界線。十九世紀以前,中國的外患,多來自北方,因此長城是中國人抵抗胡人南下牧馬的第一道防線。從歷史看,中國人如果在此第一道防線上,不能擋住敵人,那麼決定政治權力誰屬的戰爭,就可能進入黃河以南長江以北,五胡亂華就是最顯著的例子。如果中國人在黃河線上也不能擋住敵人,那麼就只有在長江下游或淮河流域作最後的決戰。因此就過去言,長城對於中國政治勢力的消長,實有決定性影響。所以我們可以說長...

  • 文章清末西北回民之反清運動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25期  作者:高文遠 出版时间:1986-02-01
    关键字: 西北回民 反清运动 史料记载 伊斯兰教

    西北的伊斯兰敎徒「囘囘」、「囘敎」是中国独有的专称,也是「积非成是」的通称,绝不是「辨名推理」的正称[1]。「伊斯兰」ISLAM才是全世界通用的名称,「伊斯兰」为阿拉伯文,其释意为「顺从」或「平安」。「顺者,顺乎主也,安者,顺乎主而获安也。夫既顺乎主矣,故凡一切偶像自不萦其心矣,既顺乎主而获安矣,故凡一切祈神拜物,妄思远祸弋福之行勤,自不足摇其志矣。」[2]这很显明的标示了伊斯兰敎认主独一的精神,也是其信众的行为准则。在中国的伊斯兰敎徒,自称为穆斯林

  • 文章敦煌情歌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27期  作者:黄永武 出版时间:1987-02-01
    关键字: 敦煌情歌 遗留诗卷 诗歌鉴赏 史料记载

    遠在一千二百年前,於荒漠絕塞的敦煌地方,留下了一張血淚斑斑的詩卷,這張詩卷寫成於吐蕃人攻佔敦煌時期的兵荒馬亂之中,詩人原本是一位大唐戰士,在「戰苦不成功」後,被蕃軍拘俘,飄零於流沙之間。他爲國土淪陷而悲憤,他爲秋夜相思而惋傷,國仇與情淚,正如他所描寫的:「片片雲來盡帶愁,斑斑淚下留成血。」筆墨都是血淚,至今不會減弱它震撼人心的力量。這張敦煌遺留的詩卷,現藏於巴黎國立圖書館的東方稿本部,編號爲伯氏二五五五號,卷中大部分的詩篇,都出於「全唐詩」之外,不是編「...

共12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