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中庸共返回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中庸本义结论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25期  作者:杜為  出版时间:1985-01-01
    关键字: 中庸三义 中庸二用 历史记载 相关结论

    第一节 中庸三义中庸本义,作者以前已有所述[1]:得一中和义,一也;御变时中义,二也;不息诚明义,三也。玆综合此三义,试为结论如次:何谓得一中和义,中国古先圣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建文明,启沃人生。洞明宇宙根本原理,以为阴阳合德,交互成变,蕴为无形之太极,发为有形之太和,创生万物,是为宇宙之常道,人类顺乎宇宙之常道,由是心物感应。交互成变,理事交融,内得乎中,外发为和,位育赞化,缉熙光明,所谓:继天立纪,明德新民,以期止于至善之境,臻于大同之治者

  • 文章中庸本义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18期  作者:杜為 出版时间:1981-07-01
    关键字: 中庸 解性 太极 相关言论 相关记载 唯心之学 唯物之学

    无独起,化不孤成。」此自性之规律,亦即中庸之道也。中庸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案天地位者,合干阳坤阴而得一也。万物育者,合干阳坤阴得一而生长万物也。中国民族之先圣先贤洞察合心物得一之中庸大道,不偏不倚,至孔子而集大成焉。系辞上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夫寂然不动者,易谓太极、太极者,合干阳坤阴而为一,寂然不动之本体也。但内蕴生机,与外相接,即由静而复动,发变化之妙蕴,会阴阳为一元矣。故太极,本一元也;但干内含坤,坤内含乾

  • 文章中庸本义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20期  作者:杜為 出版时间:1982-07-01
    关键字: 中庸释义 尽人之性 相关记载 名人言论 尽物之性

    与人者无不眞,而所得于人之反应者亦无不眞,即前节所言「合人我」为一以发仁,故能以眞与人相接,则所获者不欺。中庸曰:「无自欺」,欺人,即所以自欺也。无自欺者,起于人我无隔也。人我无隔者,起于仁者之敎也。若师生之间,未达人我无隔之境,则未有不自欺者。故欺人,则所以自欺也。若出于自欺,则不能「合人我」为一以发仁,不能「合人我」为一以发仁,岂非自欺乎!故不自欺者,亦不欺人,始可以「合人我」为一以发仁。余曾在衞中先生(Dr. Aifred Westharp)门下受敎

共3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