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历史沿革共返回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河津縣簡介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9期  作者:郭國棟 楊棲鳳  出版时间:1977-01-01
    关键字: 何津县 地势 历史沿革 美食 古迹 名人 特产

    作者郭國棟,字養吾,山西省何津縣人,西北大學畢業,革命實踐硏究院畢業,曾任鹽務局長,軍法處長,組長,金寜中學教師。

  • 文章憶故鄉——大同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3期  作者:北亨 出版时间:1974-01-01
    关键字: 回忆故乡 历史沿革 名神古迹 寺庙建筑

    日寇、**迫使我獨自一人,離鄕背井,流浪半生,嘗於公餘之暇,懷「事、畜」之念,因而憶及故鄕—大同。大同,是何等高貴之名詞,在禮記有禮運大同篇,在南北朝梁武帝蕭衍及遼太宗耶律德光,均以大同名其年號,在國歌有以進大同之詞,而地方亦有以大同命名,其較著者,則爲山西北境之大同縣。生於斯,長於斯,對大同不禁有無限之感懷焉!據志書記載:「大同,周爲大同川地,春秋時北狄所居,戰國時屬趙,武靈王置爲雲中郡,秦屬雁門郡,漢置平城縣,後魏徙都於此,置司州牧,又置北恆州,高齊改...

  • 文章故鄉長治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期  作者:秦修好 出版时间:1976-01-01
    关键字: 历史沿革 山川名胜 物产 烈士

    作者簡介:秦修好先生字子穆,山西省長治縣人,省立四中、北方軍校、陸軍大學畢業,曽任參謀本部參謀、軍委會西安辦公廳第二處(情報後勤)處長、第一戰區長官部參謀處長、國防部兵役局副局長、臺灣省政府兵役處長等職、現爲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 文章山西省惟一的霍州市『州署』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42期  作者:牛元方 出版时间:1993-07-01
    关键字: 历史沿革 霍州州治 州署的兴建 结构布局

    霍州市『州署』,是我省現在保留較完整的古衙門建築之一。公元一九六五年,山西省政府公布爲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屬省級重點保護文物。這座『州署』,規模壯闊,建築宏偉。其所以稱爲惟一者,還不在於建築之精嚴,而其出發點原來是要作爲『國王行邸』而擴建的。故其設計就高出其他衙門一籌。因高敞之地形,尊行在之莊肅,精心籌劃,處置縝密,其牌坊之稱體,大門譙樓之適當,丹墀之寬闊,儀門之崇峻,甬道之曼迥,戒石亭之典雅,月台之坦蕩,親民堂(大堂)之高明,二堂之靜肅,內宅之幽深,遠...

  • 文章山西傳統的輕工業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8期  作者:衡翼湯 出版时间:2006-07-01
    关键字: 山西传统轻工业 工业类型介绍 历史沿革

    陶瓷工業。早在新石器時代,即公元前二十世紀,芮城縣的西王村產生陶器。商代中期出現原始瓷器,它是由陶器向瓷器發展的過渡性產物。經製瓷工人的長期實踐和研究,控制了胎釉中的含鐵量,克服了鐵的呈色干擾,從而發明了白瓷。這種情況出現于北齊時代,它標誌著製瓷手工業的又一個飛躍,是陶瓷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到唐代出現了黃釉、黑釉、花瓷和唐三彩。唐三彩並非單指三彩,而是包括多彩之通稱。琉璃瓦的產生始于北魏時期,經隋、唐、宋、元、明傳至清代,產品遍及全省...

  • 文章山西民俗(一)——歷史沿革地理位置自然資源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5期  作者:本社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山西民俗 历史沿革 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

    民俗,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人们日常的经济生产、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文化娱乐、巫术禁忌等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行为模式。有了它,使平平常常的生活富有生气,使周而复始的岁月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山西民俗,是在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社会演进等诸多因素互相作用彼此适应的过程中产生、传承和发展的。一、山西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山西省地处中国华北平原西部的黄土高原上,因位于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古人以西为右,因而别称「山右」;又因位于黄河之东,亦称

  • 文章山西民俗文化發展概述(上)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2期  作者:張余 曹振武 出版时间:2008-07-01
    关键字: 山西历史沿革 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 民俗文化发展脉络

    民俗,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人们日常的经济生产、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文化娱乐、巫术禁忌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行为模式。有了它,使平平常常的生活富有生气,使周而复始的岁月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山西民俗,是在山西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社会演进等诸多因素互相作用彼此适应的过程中产生、传承和发展的。一、山西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山西省地处中国华北平原西部的黄土高原上,因位于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古人以西为右,因而别称「山右」;又因位于黄河之东,亦称

  • 文章沁縣簡介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29期  作者:姚炳炎  出版时间:1986-12-01
    关键字: 沁县简介 历史沿革 地形地貌 古迹寺庙 风俗物产

    壹、縣治沿革沁縣爲晉之銅鞮周大夫羊舌氏食邑,戰國期隸韓後歸趙,爲上黨郡,秦漢相沿,魏晉相繼,至隋開皇三年廢郡十六年置沁州。唐初之沁州領沁源、和川、綿上三縣。天寶元年更名陽城郡,乾元二年復名沁州。縣治分合名更,每因當時勢之所趨,年代久遠,無庸冗述,延至淸代沁州轄沁源、武鄕、稱州三縣,中華民國元年廢州稱爲沁縣。貳、地形位置行政區一、地形:沁縣地形似楓葉,西北高而東南下,丘陵多而平原少,地雖貧瘠,然北控省垣,南連上黨,乃冀豫之牗戶,潞澤之咽喉,白晉鐵、公路縱貫...

  • 文章潞城草帽辮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0期  作者:郭棟材 出版时间:1997-07-01
    关键字: 潞城草帽辫 手工工艺品 历史沿革 经济发展

    山西潞城草帽辮,是以麥秸桿爲原料的一種手工工藝品。幾百年來,以其顏色白淨、光澤亮潤、寬窄均匀、輕柔薄韌爲特色而聞名海內外。草帽辮的幅度,分爲八毫米半、九毫米、十毫米、十一毫米、十二毫米、十三毫米、十四毫米七種。編掐用的是七根「續桿法」,即每根麥桿莛的頭口,續在辮子的正面右和右兩個人字銜接的腿下。旣保持瓣子正背兩面不露接茬,又使辮子平整堅實,不易開脫。潞城草帽辮的產地,主要分布在本市盛產紅禿麥和芒麥的東北部十個鄕鎭,以及周邊縣份的部分村莊。這些地方的婦女,...

共9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