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治水共返回1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上古三帝王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期  作者:石鍾琇 出版时间:1976-01-01
    关键字: 上古史 尧舜禹 大禹治水

    祗有怙恶不悛的才用刑罚。帝尧对四大恶族并没有除去,舜毫不犹豫,流放共工到北边的幽州,流放驩兜到南边的崇山,使三苗逃窜到西北的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殛于山东的羽山。天下的人对他这样的处置恶族,口服心服,人人称快。舜得尧擧用事及摄政二十八年,帝尧病死,经过三年之丧,正式成为天子。帝舜吿诉十二州长:「要让老百姓生活得很好,最重要的,是注意耕作的时令。时令和耕作有密切关系,一㸃也不能错误。要使远处和近处一样安定;要培养老百姓的惇厚道德到至善的地步,要拒绝佞恶的坏人

  • 文章周凯治水和郑观岳重筑陡门 浙南水利史上留辉煌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20卷 第3期  作者:俞光  出版时间:2004-06-01
    关键字: 周凯 治水 郑观岳 《重筑燕埭陡门记》

    在温州水利史上,有许多动人故事,其中尤以周凯治水和郑观岳修陡门最为突出。周凯是温州最早的治水英雄。他字公武,晋时世居临海郡之横阳(今平阳、苍南两县全境及泰顺县一部分)。周凯身长八尺,魁梧雄伟,善击剑,能左右射,而且还博闻而强记,可谓文武双全。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躬耕以养父母。后来,随当时名士陆机兄弟到了洛阳,张华爱其才,欲荐其为官。但是,周凯知晋室将乱,独辞不就。自洛阳归来后,他见境内三江(永宁江、安固江、横阳江,即今瓯江、飞云江、鳌江)壅塞严重

  • 文章夏禹事略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8期  作者:胡春霖 出版时间:2001-07-01
    关键字: 大禹治水 生平功绩 善政养民

    禹以平水土有功,受舜禅,践天子位,定都于安邑,安邑,即今山西安邑县也。禹闻善言则拜,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当舜举禹而使续父鲧之业,禹乃擢伯益后稷为辅,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敷土,行山表木。兴徒敷土,即大起民夫,协力治水。行山表木,即测得水准,详为标志。由此定高山大川,而五岳四渎,遂永留山川纲纪矣。禹初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辇,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

  • 文章民生于禹禹生于蜀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54期  作者:仲眉 出版时间:1967-02-01
    关键字: 来源考证 人物生平 治水传说

    民生于禹,禹生于蜀」;这是引用计有功大禹庙碑文最精警的两句。原文是「民生于禹,禹生于此」;以「蜀」字代「此」字,是为求题意明了,语气加重。同时原文的「此」字,也就是「蜀」字的代名词。假使禹不是像疑古派所推想为龙为蛇为鳄鱼而实有其人的话;假使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又实有其事的话;假使禹更如羣书所说,使「禹生于蜀」这句话眞能成立的话;那么,这句标题将是四川历史上如何的一个光荣。禹被推想为龙为蛇为鳄鱼的根据,不过是受了甲骨文和文字把禹字写得湾湾曲曲,好像一条或两条

  • 文章民爲貴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17期  作者:姚澤民  出版时间:1999-02-01
    关键字: 政治现状 治水之道 民权主义 社会法治

    也无空间;台北大学当校址初定,信口绕边之市场,引逗香港富商某涉足违法至今仍未脱身;高尔夫球场:原仅有两处限建多年未闻开放,现却有数十座之多;沿山槟榔园,沿海养鱼池多处坍陷海水平面下;综上多重官商勾结滥垦滥伐。来台数十年,八七水灾为空前洪患,未闻有如此伤亡,今每台雨三、二日,各地动辄丧失多条生命。诚可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道在于兴林,实行「林水结合,标本兼治」。精省之后,山坡地转配县市,中央能否掌控得宜,须及早未雨绸缪矣

  • 文章平平凡凡七十六年㈥

    来源期刊:《揚州鄉訊》 第80期  作者:陳廣沅 出版时间:1976-04-10
    关键字: 求学历程 人物事迹 大禹治水 历史典故

    于里下河各县各鎭如泰县、如皋、东台、盐城等,生意做得甚大。再过去就是■街。新街上店舖没有正街上大,然应有尽有,如烧饼豆腐炒货等,尤以棺材店为多。再向东走就是电报局、万寿司衙门和禹王宫。有一天中午由万寿司大门口走过,看见一个人头挂在旗杆上,吓得我直奔,吃饭回头就走另一条路。禹王宫敬的自然是治水的大禹,鉴于仙女鎭位于诸川之间,自然要供奉大禹求其控水。禹王宫对门有一个茶舘叫翠春园,里面卖细茶细点。我们江先生的私塾就设在翠春园巷口两进房子里。敎学回家向来沿大街走

  • 文章大禹渡地名考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7期  作者:張亦農 出版时间:2011-01-01
    关键字: 大禹渡 历史考证 大禹治水 神话传说

    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有灰陶片、蚌壳等。从禹门口向北过中条山,地方志记载以及清凉寺墓地发掘报吿认定,是一条古驮运道,遗迹尙存,通往解州东胡村。上述四处遗址,历史就是一条经中条山往南过禹门口(芮城境内)、清凉寺到大禹渡的南北古道,这是帝尧时已经开通,并成为向黄河以南运盐和南北交流的常用古道。传说大禹治水也选择了这一古道。《尙书·益稷》载:「禹曰:『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尙书正义》曰:「将欲治水,随行山林,斩木通道」;郑玄云:「必随州中之山而登之,除木为道

  • 文章万寿宮通志序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01期  作者:金桂馨 出版时间:1980-07-04
    关键字: 万寿宫通志 许逊 治水降龙 传说故事 功绩简介

    清金桂馨古君子得志。則澤加于民。立德。立功。立言。有三途之不朽。鄕先生旣沒。而祭之于社。曰聖。曰僊。曰佛。歷萬劫以常存。是以參兩靑詞翰林。垂爲故實。泰壹黃冶神僊。列于藝文。挹浮邱而拍洪崖。句傳僊伯。拜木公而揖金母。諺解留侯。聃耳老人。騎牛捶函關之策。鬚王太子。控鶴吹緱嶺之笙。雖五千言道德流傳,不說飛昇于百日。而十七銘鑑盤儆惕。久聞拜受乎丹書。況虖利濟溥于雷封。愛人以德。凈明垂爲風敎。移孝作忠。鐵柱千尋。江右之蛟螭永靖。金丹九轉。淮南之雞犬皆僊。神如水在地...

  • 文章万寿宫兴建感言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01期  作者:黃嘉煥 出版时间:1980-07-04
    关键字: 万寿宫 许真君事略 治水斩蛟 拔宅上升 重建旌阳祠记

    授三淸法要,奠定了道学基础。晋武帝太康元年,许眞君得擧孝廉,并奉派为四川旌阳县县令。到任以后,适地方时疫流行,许眞君即博施济众,用灵丹救疫,全活了许多患者。又逢年岁饥馑,人民们不仅无以输完赋税,而且生活不易。许眞君又以道术点瓦砾成金,埋置土中,却故使人民掘得,相助解决困厄,人民更加感德。三、治水斩蛟为民除害当东晋的时候,战乱频仍,政治腐败,许眞君怀念家人,便弃官东归。当时丹阳地方,有一位谌母,早于七岁时飞升成仙,犹时时降神丹阳救灾。许眞君知道了,便顺道前往

  • 文章史料探疑 大禹治水究竟治了几年?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8卷 第1、2期  作者:徐潔波  出版时间:2006-06-01
    关键字: 大禹治水 台湾水患 历史事迹

    最近台湾地区因两次台风侵袭,致使中南部淹水,桃园缺水,举国上下及媒体界,陷入如何治水的口水战之中,甚至有官员而因此下台。在此科学昌明且发达的现代,竟然对水患而束手无策,不禁令人兴时光倒流的感叹!中国上古时代,相传洪水为患,天下滔滔,民不聊生。帝尧时,命鲧治水无功,子禹继续治水,终于大功吿成。在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更为后人所称颂。现在有一个问题:大禹治水,究竟几年?笔者才识疏浅,仅能就己知的两种说法,加以探讨。读者中如有高见,敬请共同讨论并

共14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