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阜宁共返回10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阜宁秋色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33期  作者:朱紅軍 出版时间:2015-01-01
    关键字: 阜宁

    滿城桂花八月香,射河難敵江南春。一夜秋雨二行歸雁,一曲牛歌再響我鄉。馬蕩蟹歡古道果實,喻口街景故語潤物,金沙水洋綠印天清,還把淮語譯今昔。

  • 文章阜宁——我的故鄕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10期  作者:梁光  出版时间:1992-01-01
    关键字: 故乡 阜宁

    我梦、我想,阜宁是我的故乡。肥沃的田野;曲折的河塘;那儿是我生长的地方。纯朴的民风;慈祥的亲长;那里当是我成长的地方。我有无尽的思念,千万种情伤,——祗因为那是我童年的故乡。□ □ □我笑、我哭,那是我童年的故乡。胸怀着热情;眼含着热泪;从那儿开始流浪。历经着苦痛;远离了亲长;从此音讯杳茫。我激励精进,渡过无数寒窗,——祗因为我要茁壮自强。□ □ □我寻、我觅,我又回到了我童年的故乡。激动的情思;跳跃的心房;在那儿寻找我亲人的坆场。低廻童年的欢笑,探索

  • 文章怪哉萬里方言一樣腔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9期  作者:周露墀 出版时间:1991-02-01
    关键字: 阜宁 方言

    少壮时余曾于役各省百余县,所历各地语言腔调,皆有显著之差别,自东至西,从南到北,无一处相雷同者。大抵各地方言之形成,多与交通地域有关,或历史文化因素羼入其中。想此惟语音学家或能辨之,余人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三十八年初来台时,乡贤韩石安先生于闲聊中告余曰:「某次余在辽宁巡行某地,与地方人士交谈,发觉该地人士语音与我阜宁一般无二,初以为其上流人物勉操普通语以迁就我者,继听其仆役人等及妇孺口语,无不皆然,大为惊奇,几疑身在家乡。阁下游踪亦广,所经各地

  • 文章故鄉的老淮調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33期  作者:董青春 出版时间:2015-01-01
    关键字: 淮调 阜宁 淮剧

    看不到他的音容笑貌,只给我留下无尽的思念……远在他乡,偶尔听到「老淮调」,就像听到乡音一样亲切,心底不禁会涌起一股暖意,那年暑假和三弟出去打工,汽车顚簸了十几个小时,夜间才到了上海,在十六铺下车后又渴又饿,一处小吃店门前亮着灯光,店铺录音机里飘漾著淮剧《秦香莲》的唱段,循声过去,开店的小老板热心地招呼我们坐下,一开口双方便知道遇到老乡,小老板是苏北阜宁人,他说每天在这里都能见到老乡,在乡音般的老淮调中,我们一口气喝了四碗粥呑掉一笼包子,结账时小老板硬是只收包子

  • 文章阜宁农谚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4期  作者:唐存政  出版时间:1986-01-01
    关键字: 农谚 阜宁 节气

    後記吾阜農諺,摘抄采訪均有,註解甚難,錯誤尤多,尙祈鄕長不吝指敎(通信處:台北縣中和市23569圓通路三六五號),如能將記憶所及之農俗諺,歇後語、童謠、歌謠賜告、使吾阜之俗文學得以保存、尤爲企盼。 (75.⒈⒏於中和市)

  • 文章阜宁谣谚(四)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8期  作者:唐存政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阜宁 歌谣 谚语

    △人到八十八,不知癯和瞎。(繆白社兄口述)勉人凡事要留有餘地。△人心要中,大心要空。(嚴國鑑方口述)勉人要誠正無欺。△禮多人不怪,油多不壞菜。(嚴國鑑方口述)勉人謙虛有禮,可得人和。△門後作揖,多此一禮。(嚴國鑑口述)意卽禮無節,譏人過於自卑。△君三、臣四、王八二十五。指送灶時間,農曆十二月廿四日,爲一般民衆送灶神上天之日,希望祂「上天言奸事,下界保平安。」用竹馬、黃表紙焚之,除夕再恭請下界,皇室不與臣民同,故提前一天,改爲廿三日,王八卽妓戶爲賤民,所以...

  • 文章阜宁谣谚(五)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9期  作者:唐存政 出版时间:1991-02-01
    关键字: 阜宁 歌谣 谚语

    贰、俗谚△家有万檐,不拿盐豆子下饭。(60 6 1刘景黄兄口述)。喻节俭,盐豆即盐炒黄豆,因用盐豆佐餐,饭吃的比较多。沈阳也有「家存万贯,也不能盐豆就饭」。△杂种不杂姓,那个杂种敢来问。(60 6 17陈昌骝表哥口述)。言妇女与人私所生之子女,仍以夫姓,乡人称曰杂种,亲友与族人虽明知其事,但亦不能过问,否则,易生纠纷。△五年、六月、七日、八时。(65 2 27陈日光兄口述)。言人到五十岁以后,过一年是一年,六十岁以后,过一个月是一个月,七十岁以后,过一天

  • 文章阜宁谣谚(续)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11期  作者:唐存政  出版时间:1993-01-01
    关键字: 阜宁 俗谚 歇后语

    一成不变。△××头上裏青苔—绿套。(65.⒒28.仇德哉、张泰兴兄口述)「绿套」谐音「六套」,六套是地各。在阜宁东北乡。△柳树上挂棒头—柳柳青。(66.⒍22.吴中荣兄口述)棒头即玉米,俗称包裹,意即到处皆青色。言农作物茂盛情形。△买咸鱼放生—不知死活。言人胡作非为,不知祸将临头,江都亦有此谚为「买干鱼放生—不知死活」。△砍竹子遮笋—欺旧怜新。(以上两则66.⒓⒏陈霭萍妈口述)言人喜新厌旧。△七套驴子—放空。(67.⒊⒒汤乃封兄口述)言一无所获。△孙女穿奶奶的挂

  • 文章阜宁

    来源期刊:《阜宁人》 第3期  作者:王玉飛 出版时间:1985-01-01
    关键字: 阜宁 诗歌 歌颂

    阜宁阜宁,辈出贤能:回顾鄕亲,县临黄海,因运而生。能不涕零?大地肥沃,人民勤奋:在台生聚,男耕女织,歌舞升平。旨在中兴:横遭赤祸,遍地血腥:消灭匪共,打家劫舍,灭绝人伦。重整家庭。群起反抗,忍无可忍:宿愿得偿,吾县举义,万众一心。再享太平:周旋数载,重大牺牲:骨肉团聚,敌众我寡,难于肆应。落叶归根!屈于情势,部分转进:

  • 文章熊家往事憶述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7期  作者:熊岫雲 出版时间:1989-02-01
    关键字: 阜宁熊家 往事 追忆

    前言年老人喜谈往事,尤对亲近之人,琐琐碎碎,最易引起兴趣。目前我熊家的辈份,比我长的没有了,同辈男生中比我大的,祇有一人,但他留在大陆,所以谈到熊家的掌故,在此时此地,我清楚多些。战乱期间,旧家谱遗失,我们祖先从江西省东迁到阜宁,所有的情况,无法了解。祖先的事迹,知者寥寥。数典忘祖,深以为憾!四十余年前,族人又作第二次之东迁,离开大陆渡海来台。若不有所计载,则对阜宁的老家,又将没有印象了。茫然不知所本,岂可再乎!最近族人集议新编家谱,我谨将我记忆所及

共104条记录 1/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