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西方文化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魚和夜鶯的對話——莊子、惠子與濟慈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 第19期  作者:孫筑瑾 出版时间:2005-02-19
    关键字: 庄子 济慈 惠子 徐志摩 西方文化

    惠子在西方文化理应是如鱼得水,古今上下几千年到处都可找到道同的知音。远古的不说,英国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济慈就一定会在鱼乐辩中完全同情惠子的立场。但是他和惠子不同的是他心中向往的正是鱼乐辩中庄子物化合一的境界……从认知角度来看,庄惠两人不分主从胜负庄子、惠子和英国浪漫派诗人济慈(John Keats)三人怎么会扯上一块呢?庄惠二子,道虽不同,却时有过从。他们两人的鱼乐辩和济慈的<夜莺颂>,在时空双重阻隔下,仍有缘相会。三人错综的关系可简述为:惠

  • 文章論唐君毅先生之價值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73期  作者:曾昭旭 出版时间:1979-10-01
    关键字: 唐君毅 中华文化 自由 价值 西方文化

    唐君毅先生,为学本从西方哲学入手,而以之反观民族传统之文化,沉潜体味,乃深知传统文化之精深博厚,其可贵处尤在圣之相传而深入人心之道德理性与文化意识。唐先生以此深信中华文化秉其和平,悠久之特性(唐先生尝谓西方文化之价値在成就自由,平等之理想;而中华文化之价値则在成就和平、悠久之理想。),必永存而不亡。而唐先生亦即凭此大信(坚强之文化意识,握其玄珠(自作主宰之道德心灵),而得以出入上下数千年之文化遗产中,穿透其汗漫庞杂,厘淸其曲折变形,同情其僵化变质,疏通其

  • 文章讀孝經談孝道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8期  作者:嶽峯 出版时间:1979-08-25
    关键字: 《孝经》 传统文化 中西方文化 文化差异 社会和谐

    人類自從脫離了野蠻生活,進入理性的社會,而有禮儀的習俗,就有孝義的存在。至於中、西對孝義的看法,那是大不相同的;「就像中西文化的不同一樣。中國是個講孝的民族,中國文化就是以孝爲出發點。甚至中國的政治,也曾主張「以孝治天下」。例如中國最早的「禪讓政治」——堯讓位舜,舜讓位於禹,都是以「孝」爲賢德的標準。雖然,中國文化以孝爲出發點,而專門論「孝」的書並不多,甚至「孝」字在古籍中出現的次數,也不算多。如在「金文」(西周·孔子以前)中出現六十七次;「尙書」中出現...

  • 文章「西風東漸」對煙台民生和敎育的影響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8卷 第1期  作者:曲拯民 出版时间:1982-06-20
    关键字: 烟台市 民生 教育 西方文化 衣物制作 布料花边

    最近報載中國大陸有四百五十萬從事生產繡花檯布的工人,分佈冀、魯、江、浙、粵各省。倘所報屬實,人數顯然已超過戰前。依舊習,繡寫作綉,檯寫作台,省筆劃,節時間。綉花台布一度爲煙台的重要輸出品,歐風東漸後應時而興,有近百年的歷史可尋,嘉惠當時一般胼手胝足、饔飱不繼的貧民,使婦女們有工作,有了收益。戰前,北平一帶的彩色補布(applique)和十字(cross-stitch)工很出名。材料用蜀、湘各省家庭織機產的夏布。由於幅面太窄,做大張台布材料須對縫接合,經不住常洗刷,故着重小件...

  • 文章同鄉動態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7期  出版时间:1972-01-20
    关键字: 同乡 钱穆 西方文化 历史传统 教育界 旅美学人 宾夕法尼亚大学

    本會名譽理事,史學家錢賓四鄕長,於上月秒在大陸問題硏究會以「東方歷史文化與現代世界」爲題,發表演說。錢鄕長指出,我們東方各民族的歷史傳統與文化特質,是尙和平,不尙鬪爭;重安定,不重變動。東方民族傳統上總能在正義公理上作選擇,而從自己內部努力,不作損害外面他人之打算,他認爲這種潛力與文化特質,若善用之,正可在這個時代,大放光明。錢鄕長說:因爲它們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都從在向外爭利而引起了兩次大戰。只要看聯合國這次關於中國代表權的決議,可見世界的時代趨勢,依...

  • 文章從惜緣到觀照

    来源期刊:《貴州文獻》 第24期  作者:王華中 出版时间:1999-02-01
    关键字: “佛学与现代人生”学术研讨会 人类文化系统 中华易学文化 印度佛学文化 近代西方文化 时代意义

    近代西方文化三者,管窥大概,藉广研讨。先谈中华易学文化的情形人们在天地之间群居,讨生活,求发展,要设法认识自然环境和搞好人际关系,以便做恰当的决定选择和肆应,久而久之,就化生这群人的文化。中华易学文化的由来,正是如此。考之史乘,是伏义、神农、黄帝、尧舜、文王、周公、孔子等古先圣哲经过前后几千年的智慧累积,表现知与行结合的实践功夫,最早是占卜,后来逐渐进步:先用筮算以知数,再而画卦以示象,三则替辞以明理,而易学数家理三者的体用于焉完备。原来,天地之大而无外,细而无内

  • 文章海州孔望山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5卷 第2期  作者:王仲常  出版时间:1993-06-01
    关键字: 孔望山 龙兴山 龙洞庵 佛教史 美术史 中华文化 西方文化 文化交流 文物保护

    海州孔望山在錦屛山北,離海州僅五華里。它是錦屛山脈一部份,本叫巡望山,唐宋時叫龍興山。相傳孔子之郯,登此山觀海因此叫孔望山云。山高約十二米,山上下計有石刻二十八處;宋刻六,明刻十九,清刻三。山南有龍洞庵一座,庵內有古柏一株,糯米茶古樹,庵建于北齊武平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龍洞庵西,有龍洞,龍洞石壁上有歸云和歸雲飛鳥石刻。洞東岩壁上刻有七十一福地和明林廷玉看龍洞偶成詩句:「幻化起溟濛,丹崖一洞空,地靈呼即應,應是訝相逢。」山西有摩崖造像一百零五個,傳...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