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禹县共返回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回忆禹县地方上之戏班(一)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7卷 第4期  作者:王燦藜 出版时间:1985-04-30
    关键字: 禹县 戏班 早年回忆

    甲 前言一、禹县(即小禹州)为我国中原中药汇聚之地,商业发达而闻名全国,因此,地方自然比较繁荣而富庶。随之而来的就有许多庙会,有了庙会,就要为所祀之神诞而演戯以酧神灵。因有此需要,而成立的戯班也特别多。每年各个庙会为祈福酧神,争相演戯,借表崇敬。所以在抗战以前,庙会之繁,戯班之多,可谓极盛时期。抗战时期,因敌机轰炸关系,各种庙会,几乎停顿,但偏远鄕间仍有庙会及演戯,城内惟有夜间,偶有戯园内演戯而已。到了**窃据大陆后,人民生活,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将陷

  • 文章抗战时期迁禹县之学校对地方教育文化之影响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5卷 第9期  作者:王燦藜 出版时间:1983-09-30
    关键字: 禹县 学校 教育 搬迁 师范 中学

    民国二十六年七七抗战开始,豫北、开封相继接近战线。开封及豫北各地学校,均纷纷向较安全地方迁移,以使学校不受战事影响。其他各处不论,但就豫北汲县而言,各学校大部份都迁到了禹县。汲县各校之大部迁禹,其主要原因有二:㈠就是汲县大儒李时灿(字敏修)老先生,淸朝翰林,曾任河南省敎育司司长,北京政府国会议员,河南许多公立学堂,多在其任内设立。曾于光緖三十年前后,应禹州知州曹广权之聘,出长禹县丹山书院,时废科擧,兴学堂,禹州当时设有师范学校,学生多为秀才贡生,下附设蒙

  • 文章回忆禹县地方上之庙会(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6卷 第6期  作者:王燦藜 出版时间:1984-06-30
    关键字: 庙会 戏剧演出 禹县风俗

    七月⒈七月七日这天本有牛郞织女七夕相会之神话故事,并有天河配戏剧之演出,可是并未见过牛郞织女为人所供俸。而禹县七月七日都敬城隍,那天四鄕的善男信女都到城隍庙,顶礼膜拜,烧香还愿。于是各行各业的人,都到城隍庙搭棚摆摊,卖各种用具及百货,可以说应有尽有,热閙非凡,但不演剧。2.七月十三日罗祖神诞。剃头业(即今理发业)在城内东门里南边三皇庙(天皇地皇人皇)演戏一台。该业何以把罗祖当成祖师爷而敬奉?不知原因。只记得某书上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两句话,据说

共3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