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电视台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吿別與期望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40期  作者:劉先雲  出版时间:1976-07-10
    关键字: 中华电视台 空中学校

    笔者于民国五十九年八月一日奉命筹设中华电视台,经一年余之筹备,于民国六十年双十节试播,十月三十一日正式开播,时光荏苒,转瞬就届满六周年了,在这六年的过程中,筚路蓝缕,创建华视,个人付出的心血,微不足道,最値得感念的是上级的指导有方,董事会的全力支持和全体同仁的合作与努力,尤其是各方面友好的爱护协助,才能奠定今日发展的基础。所谓已奠定今日的发展基础者,如财务结构的健全、空中敎学体制的建立、华视节目外销至香港及东南亚各国以及美加地区,普受华侨欢迎,加强

  • 文章華視「珍寶」李艷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2卷 第11期  作者:霜秋 出版时间:1980-11-25
    关键字: 华视 李艳秋 人物介绍 记者 电视台主持人

    進入華視新聞部從事新聞播報工作將近十個月,李艶秋那張年輕、可愛的面孔,也隨著「小艶秋」這個親切的綽號,在電視新聞圈不脛而走。李艶秋之所以被喚做「小艶秋」,一來是因爲她的年齡在一般電視新聞同業中,實在是太小了,二來論資歷到華視前後不過十個月,僅僅數月的資歷,她理所當然的就擔當起「小」字號的人物了。談起自己加入華視新聞部的「經歷」,李艶秋囘想起總還有幾分似夢似幻的感覺,她之有這份感覺,倒不是因爲自己對這份工作沒有「落實感」,眞正原因是這份原屬自己預定努力的「...

  • 文章浦東諺語

    来源期刊:《浦東》 第44期  作者:隨波 出版时间:1986-04-15
    关键字: 地方俗语 气象报告 电视台 一日一谚

    一電視氣象報告節目中有一家挿進一日一諺,起初以有關氣象者爲主,漸漸擴充範圍到生活多方面,不失勸人爲善,富於做人之道的敎育意義。東施效顰,採集我們江南鄕諺數則,藉供一粲著(穿)破是我衣,死脫是我妻——衣衫穿破,自然無人要了。死了才是自己的老婆。否則就變化多端,尤其在今日的文明社會裏,離婚已是家常便飯,今天不知明天,明天不知是誰的老婆。再說寡婦再嫁,法有明文規定,娘要嫁人,等於天要落雨。身後的妻子已不屬自己所有了。吃死人不吐骨頭—自有一些心狠手辣者,把人趕盡...

  • 文章上海掠影——大螢屛

    来源期刊:《浦東》 第83期  出版时间:1996-03-15
    关键字: 上海 电视台 彩色电子屏幕 广告 照片资料

    在上海市南京路上海电视台新建大楼的正面,有一个硕大无比高达四层楼的彩色电子大萤屛,是最先进的广告看板,甚色彩之鲜透,画面之细致,在远东尚属罕见,它有时播出商业广告,有时播出电视节目,极视听之娱,达广告之宏效。

  • 文章客居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20期  作者:李振興  出版时间:1996-01-01
    关键字: 汉城 雪岳山 国家电视台 登陆纪念馆 大陵苑 佛国寺

    国际文化交流的影响,都有日渐式微的趋势。一叶知秋,这情景,是堪虞的,也是値得深入探讨而及时补救的。另外的一个显著现象,就是每一所大学,都以能设置医学院为荣,尤其是私立大学为甚。理由很简单,因为医学院可以赚大钱,对全校来说,有挹注作用。所以汉城市的大学,无不趋之若骛,且以此为号召。五、电视报导韩国的电视台很多,公、民营都有。最大的一家是KBS,为国家电视台。又分为一、二两台,有时合并播放,有时单独播放,视需要而定。其内容无所不包,因其财力足,所以节目充实而有可看性

  • 文章公視山高水長——吳稚暉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37期  作者:周振華  出版时间:2005-03-25
    关键字: 吴稚晖 纪录片 首映 公共电视台 文物资料 人物专访

    人物写真/周三,22:00播出2/16以吴稚晖先生在教育、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为主轴,透过不同的视角,呈现他的办学精神与书法艺术。他毕生致力国音统一和倡导勤工俭学,前者有利于提高全国平民的识字能力和文化水平,后者培养了科学技术和政法人才。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要人物,都受到他的启迪和影响。即使以八十多岁高龄到了台湾,他仍为教育理念而努力不懈。他的书法艺术也是堪称一绝,世称「吴篆」或「吴体」。

  • 文章廣州首屆全球華人文化藝術節紀盛(中)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6卷 第1期  作者:江正誠  出版时间:2008-01-31
    关键字: 广州市 全球华人文化艺术节 陈氏书院 花都电视台

    要求各书画家勿将自己的作品带出场外。经过了才一个上午的时间,大礼堂内到处贴满了各书画家们的作品,全场俨然有若一个规模盛大的展览厅,引来不少人仔细观赏和拍照。有的书画家感到疲倦时,便暂时搁笔,一方面欣赏别人的作品,一方面观摩别人创作的技法;更有人慢步全场,互相谈笑,一片和谐景象莫不令人感到心花怒放、俗虑全消。(注:本文作者于东方宾馆大礼堂即席挥毫,并与工作人员合影)(注:本文作者接受当地电视台访问)笔者从台湾带到广州的「榜书」专用巨笔和四君子画狼毫笔,在此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