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石刻共返回4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唐宋石刻博物馆之发见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60期  作者:楊家駱 出版时间:1976-07-01
    关键字: 石刻博物馆 唐宋石刻 龙岗区石刻 宝鼎区石刻 大宝楼阁 南崖石刻

    抗战中家骆任敎于四川北碚复旦大学史学系及璧山国立社会敎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时,曾在四川大足发见一规模宏大之唐宋石刻区,器像之多,堪称为唐宋石刻博物馆而无愧,兹简介如次:家骆发现大足唐宋石刻后,曾于民国卅四年四月组织考察团前往考察。大足在川东重庆西北,邻铜梁、永川、荣昌、安岳、潼南。自唐置县,屡次省入邻邑,唐末五代为军事之重鎭,在历史上以昌州刺史韦君靖之筑永昌寨及邑人赵智凤之筑圣寿寺为全盛期。大足造像,亦系以二人为主而构成者。稽之文献,大足石刻,陆耀遹、叶

  • 文章千手千眼观世音像大足宝顶区石刻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60期  出版时间:1976-07-01
    关键字: 观世音 石刻 千手观音 图集

  • 文章所謂「中國最早的佛敎造像」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4卷 第3期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1982-09-01
    关键字: 文物古迹 石刻 造像

    原文系一九八二年亦即民国七十一年五月十一日,载于美国「世界日报」的万象版内。该项资料,为以前「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及许编「海州文献录」之金石栏内,均无此记载,殊属新鲜。先后经旅美之杨永瑎及杨成悌两鄕长剪寄(成悌鄕长一份系由吴友霞鄕长转来)。彼二人关心桑梓消息,殊可感念。而将来重修鄕邦志乘时,亦应视为重要之补充纪录。爰将该报所载原文及石刻图片,刊印于次,藉供参证。仍以情势演变,恐旅外鄕长,未尽明了;因加说明,期免滋疑。(附说明)孔望山原在东海县境,这里谓为

  • 文章锦山摩崖石刻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7期  作者:鏑也 出版时间:2000-12-01
    关键字: 唐代摩崖石刻 考古发现 天宝年间 史料考证 石刻全文

    大陆三月的电讯说:广东大埔县梅潭河北岸锦山路段,发现唐代摩崖石刻,记载当年修筑古道捐款人的名字,并说:唐玄宗天宝三年,有九名贤德捐钞八十五两,在锦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出一条石砌路。这条古道就是三河通往湖寮的大道。査唐代石刻全文为:「化首赖仕明钞十两,化首余文贵钞十两,郭德兴钞十两,李子成钞十两,钟子奎钞十两,赵天福钞十两,何有明钞五两,信女罗七娘拾两,信女赖三娘拾两,同保平安吉,天宝三年二月白」。另一处摩崖石刻全文如下:「鼎建鎭桥记并路江田住人,化缘李荣甫钞

  • 文章大足南北山石刻之体范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63期  作者:傅振倫  出版时间:1967-11-01
    关键字: 大足石刻考查团 摩岩雕像 玉皇观 上清洞 南北山石刻体范

    一、小引三十四年夏,余参加四川大足石刻考查团,赴大足宝顶,南、北等山考古。四月二十七日至境,五月五日离县,游览数日,颇有所获。其南北两山古代摩岩造像,在我国艺术史上,皆有相当价值,爰述所见,公诸同好。记述断于宋代,盖赵宋而后,石刻多因沿装饰而少创作,等诸自郐,故从略也。二、南北山石刻之概况大足县治附近古代石刻之可考者,为南山北山。北山石刻又散见佛湾,观音岩,赶场坡,北塔,及北塔寺后五处;有碑记,有造像(立体之雕刻),有画像(平面之雕刻),而雕像更有佛道之

  • 文章『雁荡山摩崖石刻』简介

    来源期刊:《温州會刊》第7卷 第6期  作者:鄭祥鼎 出版时间:1991-12-10
    关键字: 雁荡山 摩崖石刻 书籍 史料

    雁荡山摩崖石刻」一书,为乐清县文化局一九八七年十月出版。雁荡名山水,享誉寰宇,山区蕴藏富饶的大自然观光资源,实为他处名山所罕见。昔人有言:「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荡是虚生。」该山区风景,经专管机关历年大力开发观光环境完成后,观光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繁荣,有莫大助力,也有无穷潜力,前途似锦。文化局为掌握地方历史文物遗迹,以利整理、保存、发扬光大,特对雁山风景区各景点,现有古今摩崖石刻文物遗迹,实施实地普查此举对雁山景区人文景观之加强管理维与发展

  • 文章广东肇庆星岩、鼎湖石刻史料之价値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4卷 第2期  作者:曾一民 出版时间:1994-05-15
    关键字: 广东肇庆 星岩 鼎湖 石刻史料 考证

    王昶之后,又一金石专著大作。至于以石刻史料着地方志的,今见之,以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最早。按史念海谓李氏的取材「上自儒家经典,旁及先秦诸子……以及晋咸宁元年勾注碑和后魏尔朱荣碑等也尽量搜罗。」[2]及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每州府有一门,明淸以降,所修地方志,艺文类中,例有碑刻或金石一纲目,由是观之,唐宋以来,一地区的石刻史料,成为修志者取材必须的资源。观广东地方志,明淸四通志亦例有金石或碑刻一门,如阮元《广东通志》卷一九九—二一五有,上自三代,下迄元末

  • 文章國之瑋寶——漢代石經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6期  作者:夏美馴 出版时间:1978-06-25
    关键字: 中国历史 石刻艺术 文化传承

    磨崖、墓志、华表、石柱等,而汉碑上的刻字,汉隶成为学书者的范本,因此,汉代雕刻中的石刻,成为后世最堪注意的艺术发展。以石刻经,乃将圣贤制作镌刻于石,以留传后世,称做石经,也有人称之为碑的。根据记载,中国刻经于石,始于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王莾命甄丰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史称为刻石经之始,惟其文字今已无从稽考。自此以后,尙有汉熹平(公元一七五)、魏正始(公元二四〇)、唐开成(公元八三六)等各朝皆有石经,现舍熹平,则无从觅其踪迹,即连拓本也未闻

  • 文章「绝崖柙拓求自乐」——记山西石刻专家吴钧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7期  作者:張恩張培蓮 出版时间:2001-01-01
    关键字: 吴钧 石刻专家 生平成就

    有人说石刻是一幅历史画卷,上起秦汉,下迄民国,华夏民族滋养生息的史实均载其中。有人说石刻是一宗历史档案,皇帝的诏敕,名流的业绩,兵燹的沦毁,灾异的残形,大都永久刻记。有人说石刻是一部百科全书,上及天文,下至地理,大至国家政治,小及民俗风情,均因文以觇。山西运城,这裏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三晋碑鄕」之称。当地古刹幽宫、神道墓茔、衙署祠庙、街头里巷处,遗存著大量的各类石刻,这是一批珍贵的文化财富。吴钧,一位文化部门退休的石刻学者,凭借自身对石刻文化

  • 文章大埔锦山摩崖石刻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6期  作者:楊燕秀 出版时间:1999-12-01
    关键字: 大埔县 锦山 摩崖石刻 历史风貌

    大埔县农业旅游开发中心休闲乐园总经理刘风雷先生近年在三河镇坪水村梅潭河北岸锦山古道上发现唐代和元代两处摩崖石刻。笔者出于猎奇,于已卯年孟秋一天,结伴前往该地访古探幽。锦山,古称禁山岗,为湖寮至三河必经之地,属古驿道。过去该地前不落村,后不著店,是比较偏僻地段,古时为盗贼出没行凶打劫之地,人们提起禁山岗便毛骨悚然。笔者与友乘坐中型巴士,从县城出发,沿梅埔公路西行十公里,经梅潭水电站,距三河坝烈士纪念碑三公里的坪水村下车。过渡船登梅潭河北坡,见三面环山,一面

共45条记录 1/5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