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刘禹锡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何陋之有」語出何典之探討

    来源期刊:《貴州文獻》 第29期  作者:田興柱 出版时间:2004-01-20
    关键字: “何陋之有” 出处探讨 刘禹锡

    的贵定丁慰慈乡长认为孔子从未讲过这句话,笔者也认为『何陋』二字应是唐朝中叶中山人官监察御史的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被贬为远州司马,后官居和州刺史时,新建斗室仅容一床一桌一椅,著首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末句『孔子曰何陋之有』的『陋室铭』而来。丁慰慈乡长并言明我是贵州人,我为了爱护家乡提出我的疑问供参考。」(第一六页下栏七至一五行)读完尚宾乡长这段隽文,提起刘禹锡的「陋室铭」,也引起我的兴致来,因为平日很喜欢这篇文章,喜欢他用短短的八十一个字,把人

  • 文章答田興柱鄉長

    来源期刊:《貴州文獻》 第29期  作者:編者 出版时间:2004-01-20
    关键字: 田兴柱 刘禹锡 “陋室” 学术探讨

    关于贵州文献第二十八期十六页文字上引用的错误兼谈承诏谪贬播州(遵义)未赴任白居易笔下的「诗豪」刘禹锡的「陋室」。一、关于「君子曰」之错误:贵州修文县城郊阳明洞建的亭榭「何陋轩?」解释者说:「何陋」二字,典出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在贵州文献第二十八期十六页下十三行,著者尚宾乡长将唐朝中叶中山人刘禹锡在安徽和州刺史任上写的「陋室铭」的最后一句,「孔子曰:何陋之有?」写成「君子曰:何陋之有。」错得非常离谱。现经细心的田兴柱乡长来文指出,原典出自论语子

  • 文章詩文欣賞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18期  作者:昭祥  出版时间:1994-01-01
    关键字: 范仲淹 吴佩孚 诗联选粹 单传残句 刘禹锡

    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浩然从此蹭蹬不遇。唐刘禹锡为王叔文党,事败出守辽州,再贬朗州司马。历十年诏还。欲任为南省郎。禹锡作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识忿当道,因再外出,十四年后始再召回。(见新唐书刘禹锡传及

  • 文章談新陋室銘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60、61期  作者:沈謙  出版时间:2003-01-01
    关键字: 新陋室铭 仿刘禹锡 座右铭 为学为人

    刘禹锡〈陋室铭〉传诵广远,仿作甚多,亦庄亦谐。且看陈少华〈陋室铭〉:结庐人境,心远地偏;桑门蓬户,知足怡然;斯是陋室,乐乎周旋。长藤攀屋角,茂树荫簷前。笑谈无俗客,来往倶忘年。可以供茗椀,缀诗篇。无是非之乱耳,无荣辱之怀牵。禹锡〈陋室铭〉,渊明「五柳篇」。君子曰:「逸士所居,何陋之有?」作者自注「仿刘禹锡之作」,案原作可分三段:首段叙陋室德馨,中段叙陋室情景,末段引古自比。新〈陋室铭〉亦分三段,章法、布局、结构,乃至于句法、押韵,几乎是亦步亦趋。形式字句

  • 文章豐縣旅台同鄉漢皇陵參觀記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21期  作者:劉恆心  出版时间:1997-01-01
    关键字: 丰县旅台同乡 汉皇陵 刘邦 刘氏宗亲会 刘禹锡

    古豐縣是物華天寶,地靈人傑之地,是漢祖劉邦的故鄕。本人出生於豐,食豐之水長大成人,卻服務於山東卅多年,爲報豐鄕養育之恩,退休回鄕後,不辭勞苦,屈躬求人,毅然自費奔波呼籲,發起漢皇祖陵的修復與建設,旨在借文化搭起之台,唱經濟發展之戲,提高豐縣知名度,振興豐縣經濟,幾年來受盡風餐露宿之苦,歷盡蹙眉折腰之辱,終於感動了「上帝」,政府支持,各方集資獻力,使漢皇祖陵初步得以修復,繼而得到海內同胞的廻響,參觀旅遊者,考察採訪者,認祖歸宗者,絡繹不絕。去年台灣電視台的...

  • 文章唐代杰出散文大家刘禹锡文学名家系列之十八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143期  作者:鄧海翔 出版时间:2014-01-10
    关键字: 刘禹锡 人物生平 中唐诗歌 古文运动

    文·邓海翔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唐太宗大历七年(西元七七二年),殁于唐武宗会昌二年(西元八四二年),恰好享寿到「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七十岁。史称刘禹锡是我国唐代已努力学习民歌著称和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优秀诗人;又是一位积极参加中唐「古文运动」,以隽永畅达的语言,宣传朴素唯物主义和其他进步思想的杰出散文作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与名望。北方少数民族,匈奴族杰出后裔关于刘禹锡的籍贯,一般人都沿《旧唐书,刘禹锡传》之误,说他是「彭城人」。其实,刘禹锡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