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七七事变共返回1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七七事变与上海南京保卫战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85期  作者:李宗仁 唐德剛 出版时间:1999-07-10
    关键字: 七七事变 淞沪会战 保卫南京 抗日战争

    一「七·七」蘆溝橋事變,實爲日本帝國主義有計劃的挑釁行爲所發動,消息一出,全國民氣沸騰,一致主張全面抗戰,不再讓步。此時蔣委員長正在廬山舉行談話會,邀請著名敎授和社會名流聚論國事。與會人士也多數認爲只有發動抗戰,才可挽救國家的滅亡,於是中、日全面大戰遂成定局。蘆溝橋事變後約四、五日,蔣先生即自廬山拍電來桂林,聲言中央已決心抗戰,約白崇禧和我速赴廬山,共商大計。我們接電後,不假深思,便覆蔣先生一電說,中央旣已決心抗戰,我輩誓當擁護到底,崇禧當即遵命首途,聽...

  • 文章纪念「七七」抗戰今時的意義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5卷 第3期  作者:林雄  出版时间:2007-07-31
    关键字: 七七事变 纪念抗战 教育意义 蒋介石

    今時紀念「七七」抗戰,在「去蔣化」之際,特別予人有「刻意分割族群」的話題。首先,「七七」抗戰紀念在臺灣,到底意義何在?可以說:其精神就在於「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臺灣光復」!當然,也由於國共內戰失利,因政府遷臺而引起另波移民潮。但是否「七七」時至今日,即等同已貼上了「標籤」?畢竟,「臺灣光復不能忘」這是我軍民抗戰期間在蔣公領導、曾犧牲傷亡三千多萬生命所換來的,臺籍青年及原民更因日閥征調充軍而陣亡、失蹤,也約達六萬人之多!爲人尊敬的丘逢甲先生,其子丘念臺也曾在...

  • 文章母親的傷痕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105期  作者:蒙天祥 出版时间:2004-07-10
    关键字: 七七事变 卢沟桥 历史资料 往事回忆

    二〇〇三年秋天,有機會一償宿願、來到盧溝橋。本來只想寫下一點感覺,鑑於「七、七盧溝橋事變」已經過了近七十年,現代人對它日漸疏淡,雖然一向不主張累贅,但是作爲一個中國人,這次倒不厭多寫幾行來介紹它。盧溝橋位於北京市西南,橫跨在河北省的永定河上。古時永定河叫漯水,它流經北京西山的盧師山,所以叫做「盧溝」。還有從前京師人把黑渾色叫做盧,由於河水渾濁,就叫這河做「盧溝」。盧溝橋始建於金世宗大定廿九年(一一八九年),竣工於金章宗明昌三年(一一九二年),距今已有八百...

  • 文章抗戰時我就讀的中學歷程——描繪戰時聯中、八高的生活點滴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68期  作者:羅光煥  出版时间:2008-07-10
    关键字: 抗日战争 七七事变 周年纪念 人物回忆

    話說一九三七年(民國二十六年),日本軍閥發動「七七」蘆溝橋事件,爆發我國全面抗戰局面。不及一年的時光,我國大部精華地區,悉被日軍侵佔,武漢也已棄守;湖北省政府播遷恩施。主席陳誠將軍,為了全省學校,因逃難而停課解散,乃成立聯合中學校,校名定為「湖北省立聯合中學」,簡稱「聯中」;以公費待遇,軍事管理,招收全省失學青年就讀,時在一九三八年的下半年。在鄂北設立兩所分校;一為湖北省立聯合中學鄖陽分校,由原省立襄陽第五中學為基礎,設於鄖陽縣城內,李國魁任分校主任。另...

  • 文章宣化近三百年來國變中的史事與人物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6期  作者:李培適  出版时间:1980-02-01
    关键字: 八国联军 朱之冯 七七事变 侵华 宣化县

    波及,七七事变时,日军入城大屠杀三天,人民死亡甚多,地方上也相信「丧木城」之恶运是久远的,此种传说在我省和晋北是人人知晓的故事,记之为历史痕迹的一瞥而已。本文参攷:1 明通鉴(淸夏变编辑)。2 宣化府志(淸吴廷华、王者辅修纂)。3 宣化县新志(民国郭维城、王吉士修纂)。4 淸鉴纲目(印鸾撰)。5 明季北略(淸计六奇编)。6 庚子西狩丛谈(吴永著)。7 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版、臧励龢等编)。8 察哈尔通志(民国廿四年,宋哲元监修,梁建章主纂)。

  • 文章閻錫山詩選註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83期  作者:席涵靜 出版时间:2014-01-01
    关键字: 阎锡山 七七事变 战争诗词 抗战诗

    民國二十六(一九三七)年七月初閻錫山感賦云:(一)已過九一八,今日蘆溝橋;我未現代化,國中任敵驕。《全傳》下云:是年七月初,閻公因患胃腸炎正在養病,突然爆發蘆溝橋事變,身體雖未徹底康復,但仍然抱病參與國計,通令山西各地駐軍嚴加戒備,又令綏遠部隊趕築工事,並要傅作義對察綏邊境嚴加防備。另派張蔭梧攜親筆信赴天津,勸宋哲元接受中央援助,同心抗戰。(詳全傳下六九五頁)民國二十六(一九三七)年八月二日扶病飛京詩云:(二)病體未痊國難求,輕身爲國理當該;扶病南行參國...

  • 文章舊夢無憑成追憶之二塡補歷史空白

    来源期刊:《浦東》 第67期  作者:楊易 出版时间:1992-02-15
    关键字: 抗日战争 七七事变 淞沪会战 孔庙 教育事业

    遭到人为的破坏,都已不堪使用。民间则很少有足够设校的宽敞房屋,幸在发起设校的几位年轻人中,有奉城已故名士杨向葵先生的女儿与孙女,透过她们的关系,借到了位在北门街,她家对门包府的住宅[2]。包府擧家移居上海,时正空留宅第向斜阳。于是一所具体而微的「奉城小学」就在这民房中复校了,嬉闹街头的游童,也重获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此擧在人世的河流中,只是一微小的涟漪,但却塡补了历史的空白。时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迁,不是奉城人固不知有其事,就是世居奉城的人,恐也早已将之遗忘

  • 文章盧溝橋事變七十周年紀念詩選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9卷 第1、2期  出版时间:2007-06-01
    关键字: 七七事变 周年纪念 诗词歌赋

    □方矩成(一)暴日侵凌豈與和,國共聯手抗倭奴;八年苦戰終取勝,億萬軍民唱凱歌。(二)七七蘆溝著令名,及今窮寇膽猶驚;可憐無數英雄骨,衛國捐軀照汗青。□張奉先(一)流光七十憶時艱,躍馬揮戈戰野蠻。黑水白山流碧血,藍關紫塞護青氈。鬩牆兄弟重攜手,結友美歐同上鞍。架上絞刑心不死,怒觀靖國鬼常參。(二)蘆溝曉月辨槍斑,更憶黃姑張帥殘。血湧湘江常德淚,兵威敵膽平型關。台兒怒飮東虜血,淞滬哀衝北斗寒。千萬國魂題後世,富國強兵莫等閒。□韓杰民蘆溝曉月憶當年,國恥難忘熱...

  • 文章纪念七七事变七十周年要弘扬抗战精神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9卷 第9期  作者:季世華 出版时间:2007-09-10
    关键字: 七七事变 七十周年 抗战精神 两岸交流

    惊天地泣鬼神。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受尽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和压迫。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而抗日战争为中国摆脱屈辱忍让转为全民奋起抗御外侮。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斗争相互配合下,经过波澜壮阔漫长岁月的凿战,终于摧毁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粉碎了「东亚共荣圈」的黄粱美梦。七七事变后,最高当局呼吁全国军民:「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兄弟阋墙,外御其侮,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实行第二次

  • 文章「七七」抗戰的歷史地位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89期  作者:黃鐵麟  出版时间:2000-07-10
    关键字: 七七事变 往事回忆 战场实访 时人态度 历史地位

    而罢兵,此一借口是为「九一八事变」。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阀又借口在河北宛平县演习成士兵失踪,大举入侵宛平,并在卢沟桥与国军发生激战,此一借口是为「七七事变」,也是「卢沟桥事变」,日阀更企图「三月亡华」,但在国人全面抗日声中团结一致,经过八年奋战的结果,其「三月亡华」的梦想并未如愿,非但如此,更几乎使其在全中国各地深陷入泥沼一样,如果不无条件投降,则日本岛国在世界史中的定位定势必改写。抗战军兴,笔者只是一名未大孩童,故鄕虽然地处中国西南陲,但「七七事变

共16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