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王通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王文中子嘉言錄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期  作者:原德汪 出版时间:1975-01-01
    关键字: 王通 名言 语录

    一、仁義其敎之本乎,先王以是繼道德而興樂者也。禮其皇極之門乎,聖人所以嚮明而節天下也。二、言政而不及化,是天下無禮也;言聲而不及雅,是天下無樂也;言文而不及理,是天下無文也。王道從何而興乎?王道之駁久矣,禮樂可以不正乎?大義之蕪甚矣,詩書可以不續乎?汪按:王文中子感於隋代禮壞樂崩,道喪文敝,故深憂之,續書以存漢晉之實,續詩以辯六代之俗,修元經以斷南北之疑,讚易道以申先師之旨,正禮樂以旌後王之失。王陽明説:「文中子續六經未可盡非,以為聖人復起,不能易也」。...

  • 文章「论王通」前言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2期  作者:王東英 出版时间:2008-07-01
    关键字: 儒学文化 王通 思想研究 《论王通》前言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是我国古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所以几千年来,备受历代统治者所重用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伟大的先贤圣哲尧、舜、禹、汤、文、武和周公、孔子所创造的这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亦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大放异彩。但在三国鼎立至隋朝三百余年中,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混乱、大灾难时期,王纲毁,人伦弃。王通独具慧眼地看到问题的严重性,认为道的本质是「通其变」,而不是坚守任何经典教条。他以继周公、孔子自任,立志下决心续《六经》,明王道,正《礼

  • 文章乡贤文中子(王通)之教对唐太宗的影响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3期  作者:張懷義 出版时间:1974-01-01
    关键字: 王通 生平纪事 广泛影响 历史功绩

    一、总说文中子的种种情形,根据唐代薛收撰隋故征君文中子碣铭。杜淹撰文中子世家。司空图文中子碑。皮白休文中子碣铭。通鉴。新旧唐书王绩、王勃传。唐杨烱王勃集序。宋司马光文中子补传。朱子近思录。明王阳明传习录。山西通志。汪吟龙文中子考信录等各种史籍记载,王通为隋代理学大儒,著王氏六经,其言,圣人之徒也(李直讲集)。文中子自隋以来,历代文豪学者,均有推崇与议论,推崇者,以文中子之道德学问,为一代大儒,刘禹锡撰宣州观察王质神道碑,盛称文中子王通,能治明王道,以大中

  • 文章王通故里何在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4期  作者:李有家 王東英 出版时间:2009-07-01
    关键字: 王通故里 研究考证 读书洞真伪 讨论争辨

    山西日报二〇〇八年一月十五日经典山西版发表了王友明先生的文章,题目是《王通故里在襄汾》一文,标题醒目,语气肯定,令人诧异可笑!王通乃隋代大儒,他续诗书,正礼乐,赞易道,修元经,续为《王氏六经》,在河汾一带授徒讲学。他有通天究人之才,济世经邦之略,是位有名的儒学理论家、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那么,他究竟是那里人氏,需要辨别清楚明白。王通故里曰古龙门,绝非襄汾邱文选先生在《「文洞墨香」与王通家世辨》中写道:「其四代祖王虬,在南齐代宋后投北魏孝文帝,任幷州

  • 文章河汾五賢詠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9期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河汾五贤 卜子夏 段干木 司马迁 王通 王绩

    西有墓,载县志图中。陕西韩城有司马迁墓,清代康熙时,县令(县长)康行僩重修。二者可能有一系衣冠冢。王通古人不可见,古俗宁复淳,依依万春乡,疏属连清汾。良时旷莫与。鸣鸟寂不闻,悠悠礼乐志,终与麋鹿群。颓波逝东极,寒云满西津,惜哉经世言,淆杂于芜榛,时无伊川子,此意将谁论。六经如醉沁心肠,中说流传道脉长,负笈忆曾偕弟子,献书惜未悟君王。荒祠冷落悬明月,旧宅萧条賸夕阳,尚有遗蹟幽洞在,岭头松柏色苍苍。(柴星耀)太平策兮今不传,续六经兮悉失编,惟有「中说」兮行于世

  • 文章历史文化遗产守护者——王通庙与李有家夫妇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1期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王通 文中子庙 历史文化守护者

    王通,字仲淹,隋大儒,三字经云:「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文中子即王通,逝世后从祀孔庙。王通,公元五八四年生于山西河津县(古龙门)通化镇(今属万荣县)。幼笃学,有济苍生之志。隋仁寿三年,公元六〇三年至长安,晋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公卿不悦,归而讲学河汾,位于河津县北之黄颊山白牛溪。并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周易。公元六〇五年隋炀帝征之,辞病未往。公元六一三年隋炀帝再遣人来召,又谢绝。受教学生千余人,如河南董常、泰山姚义、京兆杜淹、赵郡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