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演出共返回1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發揚秦腔藝術(續)——秦腔瑣記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4期  作者:張佐鵬  出版时间:1985-10-10
    关键字: 秦腔 传统戏剧 演出排练 蝴蝶杯 剧本

    目前秦腔在众多热心同鄕推动下,每年均有几场演出,能在经费不足、又无专人负责情形下,使秦腔艺术,继续发扬,工作人员精神,令人感动,最近台北之秦腔剧团,利用假日排练剧目有,「赶坡」由常中蓉、王莺华,分别饰演王宝钏、薛平贵。另有「杀狗劝妻」由井玉玲、姜玛琍、张素琴担任演出,「拾玉镯」由葛德芬、夏文欣、周陆麟饰演、张瑞岐、石德印演「杀驿」,预定在七十五年元月在国立艺术馆演出,秦腔剧团,演员阵容最强,工作人员最热心,届时将会有精彩的演出,盛况可期,凡我西北同鄕,及

  • 文章振興國劇芻議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12期  作者:馬景銘 出版时间:1983-02-01
    关键字: 京剧 名伶 京剧团 电视 演出

    是收视率不高,没有人提供广告。一个国家的国粹,竟然受到广告商的影响,固属可悲;但在商言商,原无可厚非,不过站在文化建设的立场却不能漠视国粹的没落,而应有积极扶植的态度和作为。最主要的,我们认为若干年来,在培植演艺人员方面,可以说已有相当成就,所以人才辈出;如徐露、严兰静、古爱莲、纽方雨、刘玉麟、陈元正、郭小庄、叶复润、王复蓉、朱陆豪、胡陆蕙、吴陆君、曹复永、赵复芬、刘复雯、魏海敏、王海波、张海娟、沈海蓉、钟传幸……都是上上之选,可是由于演出的机会不多,可怜他(她

  • 文章中原零縑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5卷 第9期  作者:編輯部 出版时间:1973-09-25
    关键字: 同乡动态 虎父虎子 郭小庄 戏剧演出

    贡献。话剧「虎父虎子」获教育部嘉勉与中山基金会奖助上月在台北公演的话剧「虎父虎子」,八月二十四日受到敎育部社会敎育司的嘉勉,这出戯在不久前,曾受到中央文工会的嘉勉。敎育部在给演出「虎父虎子」的靑靑剧社信中,称赞「虎父虎子」话剧,颇能表现中华民族父慈子孝的伦理道德与忠党爱国的时代精神,深具敎育意义。这出戯是根据抗日名将张体安将军的作战囘忆录改编,担任演出的巿议员张同生说:这出戯受到欢迎,是它有一个高超的风格和眞实的故事,希望这出戯能引出更多出的好话剧。迭创多项

  • 文章漫談滇戲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19期  作者:王守槐 出版时间:1989-12-25
    关键字: 滇戏介绍 历史起源 滇戏内容 演出形式

    珠花),凤冠等,描龙绣凤的衣服是帝和后的服装,也不能随便乱穿。演出,分两型,一是舞台彩排,一是茶馆清唱,舞台演出是在「城梗脚」之「群舞台」,分楼上楼下两层,可容纳一千多人,日间多演整本戏,一整本戏可演十天左右,夜间则演「折子」戏,每晚演出「四」折,戏码都不相同。在从前的旧社会时代,讲究大家庭,要看戏就包一间厢楼(可座三十人)全家观赏,还可以请亲友同「乐」。(如果是演「琵琶记」的「赵五娘」,「梁祝哀史」的话,就不「乐」了)。茶馆的清唱,都在夜晚,人们日间辛苦

  • 文章浙江婺剧《白蛇传》首度在台演出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40卷 第2期  出版时间:2008-02-10
    关键字: 婺剧 《白蛇传》 演出 故事简介

    轰动法国、日本、新加坡、罗马尼亚等国的浙江婺剧《白蛇传》,已于元月三日至十三日,首度来台进行五场巡演,不仅揭开了「浙江文化节系列」的序幕,更以其浪漫唯美的爱情主题,为即将到新春及二月情人节点燃第一波热潮。这场艺术盛会由财团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与浙江省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联合策画主办,邀请著名的浙江婺剧团担纲演出。该团为浙江省一级剧团,由甫获第二座「梅花奖」的著名演员陈美兰担任艺术总监;导演徐勤纳重编的剧本更加凸显出爱情这个主题,剧中饰演白蛇、青蛇、许仙

  • 文章漫話《霓裳羽衣曲》和古邑松陽的《月宮調》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40卷 第8期  作者:葉紹騮 葉德生 出版时间:2008-08-10
    关键字: 《霓裳羽衣曲》 《月宫调》 道教音乐 宫廷音乐 演出

    地政府支持下,关爱家乡历史文化的热心人士叶平、叶德生、廖金基、郑维德、王善富、叶阳照、丁家成、叶万芳、杨志良等乡贤,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松阳卯山文化古韵民乐队〉,对以《月宫调》为重点的各种民间乐曲进行抢救性整理,《月宫调》得以焕发生机,重放光芒。《月宫调》在松阳县政府组织的「中国·松阳银猴开茶节暨茶商大会」大型文艺晚会上都曾应邀专场演出。丽水艺术学院、台州师范学院等多所高等学府的音乐系、舞蹈系师生也曾慕名专程前来调研采风,并聆听欣赏这首流传在松阳传统古曲《月宫调》的专场

  • 文章「两岸四地粤韵会知音」在台北成功演出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117期  作者:蒙天祥 出版时间:2007-07-10
    关键字: 文艺活动 粤韵 演出特色

    四月二、三日,在台北巿中华路「国军文艺活动中心」,举办一场广东戏曲演唱会,这是今年开春以来上演的第一场。这场演唱会订名为「两岸四地粤韵会知音」,由香港广西同乡会和台北巿凯旋业余粤剧团合作举办。台北巿广东、广西同乡会,对这场艺术活动都给予支持。两岸四地,是指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由大陆、港澳的演员和台北的票友同台演出,在台湾还是头一次。大陆、港澳艺人来台献艺,不但能实际推动两岸四地的艺术交流,也让他们感受到台湾观众、乡亲的热情。所以,这次活动是四地艺术

  • 文章漫談粤劇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2卷 第1期  作者:關子龍 出版时间:1992-03-31
    关键字: 粤剧 发展历史 江湖十八本 使用乐器 演出习惯

    广东戏剧的发展,本地班已渐有排斥外江班的野心,这野心也因大势所趋,而逐渐实现。于是广东一省的戏剧流变,始而是弋阳腔,继而是昆曲,终于成了皮黄的天下。张五,因为是湖北人,所以当他组织戏班的时候,也照汉剧的规则,分成十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所不同的是十杂不是二花脸,而是「打鼓掌」是戏班整个演出的领导人。此人当然才能渊博,虽然也是演员出身,薪金却高出一切演员之上。纯粹演员部份,今日他们还是习惯称为「六柱制」即文武生,正花旦,二

  • 文章淺談家鄉漢劇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4期  作者:陳明節 出版时间:1997-12-01
    关键字: 家乡娱乐 戏剧文化 汉剧 汉剧团演出 戏剧种类

    往昔家乡娱乐,戏剧方面,约有三类,为汉剧、木偶剧、潮州剧。潮州剧或称白字戏,演员有数十人,全为男童,偏重唱工,多以生旦为主之全本连台戏,其丑、净、老旦等少数角色,则由成人扮演,武场用小锣、小鼓、文场乐器甚齐备,伴奏柔美,演员每唱完一句或一小段,则有幕后全体演员之和声,并有其进三步退三步之独特台步,然以河洛话唱念,吾乡人多听不懂。因之,演出机会甚少。木偶剧或谓木猴戏、傀儡戏。剧团由五、六人组成,只须搭小戏台即可演出,其木偶以七条悬丝操纵,至为灵活,演出时以

  • 文章京劇在沭城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5卷 第2期  作者:韓杰民  出版时间:2003-06-01
    关键字: 沭城京剧 初始年代 两大舞台 名角演出 历史沿革

    沂水东流经沭阳,古城风雨几沧桑。市民喜爱京剧热,源溯科班历史长。淸县令,办票房,硏究昆曲唱皮黄。蜚声誉满江淮地,足踏苏南浙沪杭。——鹧鸪天沭城京剧始于淸末,盛行于民初,沭城惯称李二大人的李映庚(曾任河北省迁延县令,大名、天津、正定等地知府),首创沭城京剧票房。当时,沭城有升平、乐天两个大舞台,吸引外地名角经常来此演出,如石艳玉、石艳楼、何艳蓉、何玲童、孔富金、孔富银、许翠福、许凤楼等。由于这些名伶的纷至沓来,使得邻近鄕鎭的士绅富豪,也都慕名争相前来

共15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