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学校共返回39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略述一系列的明达学校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9期  作者:熊岫雲 出版时间:1991-02-01
    关键字: 阜宁 学校 明达学校

    了解,所以对于阜宁的学生,特别同情,学费迟缴,均由他向校方担保,张以礼、程祖典、刘鸣嵩、戴桂生诸先生,全是他的高足,又刘文中的毕业生名单中,列有家叔熊养和先生之名,家叔多次所填的履历表及自传等,从无此一学历,此恐毕业生中,另有一姓熊的,因时隔多年,不详其名,而被人误以为是家叔了。阜宁先后有好几所学校均以明达为名的,除明达中学堂外,还有明达高小、明达师范、及明达职校等。此一系列的学校,对于阜宁的教育水准,确实提高了不少,明达中学堂的情况。本期「阜宁人」所转载

  • 文章福州的日本学校

    来源期刊:《闽聲》 第12期  作者: 出版时间:1967-06-01
    关键字: 学校 校舍 本科 福州东瀛学校

    抗战之前,福州有两所日本人设立的学校。一所是专供留榕日本人子弟入学的「福州日本小学校」。它是明治四十三年(民前二年)间,由「日本居留民会」创立的。借台湾银行福州支店的房屋为校舍,初称「存爱小学校」。翌年改称「福州寻常小学校」。民国十年又改名「福州日本小学校」。并增设高等科。十二年在南台仓前山建筑校舍,始具规模,受台湾总督府的补助津贴。另外一所是台湾籍民子弟的敎育机关。初名「东瀛学堂」,设立于民前四年。至民国四年,「福州台湾公会」成立,遂改称「福州东瀛学校

  • 文章高擧三民主義旗幟的香港華南中學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17期  作者:蕭乃文 出版时间:1980-12-30
    关键字: 香港华南中雪 学校历史 学校办学 学校形象与宣传

    分行在内,都是仅有一层高。龥智中学称是伟大的建筑物了,但却没有华南中学长长的一连二十四间的四层楼房,那般的黉舍巍然,气象万千。那是小学部和初中部,也是华南生根的地方。毗连的是一座两层的白色建筑物,那是女中部。男生高中部设在香港的西摩台,沿衞城道直上,古一天,一幢庄严雄伟的大楼,矗立在太平山麓,沿着罗便臣道步行十分钟,到最末的一端,便是闻名的唯一的兵头公园。在华南创校以前,香港、九龙地区,原本已学校林立。著名的英文学校有皇仁书院、喇沙书院、华仁书院、罗保罗书院

  • 文章九十憶往(三)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2卷 第1期  作者:王立哉  出版时间:1986-06-20
    关键字: 北伐 軍事政治學校

    官兵思想训练,监督军中生活行动,使成为有思想、有主义、国家化的精良部队。时军党代表朱德,政治部主任朱克淸,均系共产党徒,有关人事升迁调补自会把握机会,尽量介绍共产党员参加,或吸收军中动摇分子为其利用。朱军长系一忠厚长者,只见其笑脸逢迎,未察其心里藏刀。于是党军大权,无形中均落入共产党之手。操纵蒙骗,挑拨分化,无所不用其极。余曾婉转向朱军长进言,加以防范。只以职微位卑,未得朱之重视。余在忧愤之余,遂请假至武汉,投考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经录取后,即辞去第三军之

  • 文章乡农学校再探讨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4卷 第1期  作者:趙建修  出版时间:1998-06-20
    关键字: 乡农学校 乡村建设 梁漱溟

    早期之鄕农学校,出自邹平县之「鄕村建设硏究院」,此「硏究院」并非今日大学中之「硏究所」。既可读硕士,亦可读博士。战前中国大学多未办硏究所,硕、博之士必须到国外读。胜利之后,我为五强之一,政府提高大学水准,培植高级人才,始有土硕士、土博士之产生。土者别于洋也。鄕村建设者,至为可取,是以有鄕村建设专家之出现。如晏阳初之倡导「平民敎育」,梁漱溟之主张「寓兵于农」等是。后为野心家山东省主席韩复渠所迷恋,认梁为「梁圣人」。梁为广西桂林人,民初投考北大未录取,誓言

  • 文章清末民辦「明達中學堂」簡史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9期  作者:劉大衛 出版时间:1991-02-01
    关键字: 阜宁 明达学校 清末民办

    按:本資料在徵集過程中,曾走訪、信訪本地外地幾十位先生和老者,其中以劉古運先生和吳佩坤老先生所回憶者最為翔實。上海海運學院劉古台先生(現年七十二歲、文中劉于度老師之子,中國航海教育史編者之一)不僅直接提供資料,還陪同或代表筆者向旅居上海的濱海老人進行採訪,計達二十餘人次。此外還承正紅鄉復興小學劉訓坦先生、古尖高德揚先生協助邀請座談和陪同訪問多位當地人士,從而取得大量資料。湮沒七十餘年的明達,多虧諸位通力搶救,才得重現於世,在此謹表衷心感謝。

  • 文章靑衿歲月

    来源期刊:《温州會刊》第8卷 第2期  作者:王杲 出版时间:1992-04-01
    关键字: 瑞安中学 初中 高中 学校

    但我拿回成绩单,又让她们露出安慰的笑容。上学没有多久,我的视力出现了问题,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竟看成白茫茫一片,尤其教动物课的老师,每次都在黑板上列表解释,上课我坐着不能抄写,下课必须向同学借笔记来抄,非常苦恼,后来父亲带我到永嘉配了近视四百度的眼镜才解决了难题。但是学生戴眼镜并不普遍,我怕同学嘲笑,上课时悄悄戴上,下课铃声一响,赶快收了起来。故乡没有学生带饭匣到学校去吃的风气,每天中午十二点钟放学,回家吃过中饭,换带下午所需的书籍,再到学校去上课,一年级

  • 文章緬懷故郷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2期  作者:潘又新  出版时间:1977-05-15
    关键字: 南汇 县城 名胜 学校

    一提示,使增印象,是所愿也。南汇县城的景物,约可分下列八点,分段描敍,较有系统:一、县城形态:1筑城来由:元时代,浦东一带地方不靖,匪出没扰民,倭寇不时侵袭,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由于军事绥靖保衞京畿需要,因而筑城,与金山等同属「衞」,设正七品世职指挥使管辖,归五年一任的正二品都指挥使统辖,于是地方始得安宁,嘉靖年间曾予重修。2筑城方式:县城高约二丈,(南门外城墙上离地丈许处嵌有碑石一方,因幼时矮小抬头看不确切,仅懂得是记述淸康熙年间曾加二次重修)城作方形

  • 文章姬覺彌潘先生事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6期  作者:魯同軒  出版时间:1978-05-15
    关键字: 姬觉弥 哈同 赈灾 创办学校

    姬覺彌先生,雎寧縣二區高作東南三里潘家莊人也。原姓潘,以乳名「小孬」聞於鄕里。幼年家貧無所依,離家赴滬謀生,適英籍猶太人哈同,在上海公共租界南京路及靜安寺路兩旁,建築市房數千間,須人照管收租,哈同夫人羅嘉陵無子,見潘小孬,靑年英俊,收爲養子,改其姓名爲姬覺彌,聘師敎育之,後果成大器,寫作俱佳。居於愛儷園內,(又名哈同花園,)辛亥年武昌起義,革命軍推倒滿淸, 國父孫中山先生歸國時,曾以哈同花園爲招待所。姬先生綜管哈同經濟大權旣久,遂成滬上巨富。顧賦性慷慨,...

  • 文章民初省立中等学校槪况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2卷 第3期  作者:雨香  出版时间:1967-09-30
    关键字: 省立中等學校 民初 江蘇中等學校

    民国十年前后之江苏中等学校,大别可分为中学,师范学校,及甲种职业学校三大类,各学校均冠以江苏省立字样兹略述之如次:一、中学:苏省共有省立中学十一所,以成立之先后,定其第次。第一中学,设南京,第二中学,设苏州,第三中学,设松江,第四中学,设太仓,第五中学,设常州,第六中学,设鎭江,第七中学,设通州,第八中学校,设扬州,第九中学,设淮阴,第十中学,设徐州,第十一中学,设海州。以上各校,大都由淸末各府(直隶州)所设之府中学堂所改设,均为四年制。二、师范学校

共399条记录 1/40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