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南阳共返回3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周秦两朝南阳的兵灾之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2卷 第1期  作者:華羽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周朝 秦朝 南阳 兵灾

    周幽王五年(公元前七七七年)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太子宜臼奔申。庄王九年(公元前六八八年)楚子伐申。灵王八年(公元前五六四年)楚子师于武城,以为秦援。(春秋左氏传:武城在宛北。)景王七年(公元前五三八年)楚子合诸侯于申。田于武城(春秋左氏传)。景王十有四年(公元前五三一年)楚子诱蔡侯般,杀之于申。赧王十二年(公元前三〇三年)齐韩合兵伐楚,取宛叶以北。秦二世三年六月陈胜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留已徇南阳闻陈王死,南阳复属秦(史记)。三年六月沛公略南阳

  • 文章南阳知府衙门将重现辉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5卷 第2期  作者:秦培蘭、趙少鋒 出版时间:2003-04-01
    关键字: 南阳 知府衙门 概貌 重修

    南阳,古称宛,「绵三山而带群湖,枕伏牛而蹬汉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南阳城居南阳盆地中心,东、南两面有白河环抱,沿河筑城,使这座典型的古老城市以得天独厚的奇、美、灵、秀及贯通东、西、南、北的地理位置,奠定了处在历史进程中的战略价值。南阳城池修建于何时已无考。最早的当为《水经注》记载:淯水「又南经宛城东,其城故申伯之都。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说明周宣王时,即筑有城邑。而此可见,南阳筑城至少已有二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 文章韓昌黎先生里籍辯證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卷 第9期  作者:韓思道 出版时间:1969-11-01
    关键字: 韩愈 籍贯辩证 河阳 南阳 昌黎

    以致文人学士,研究韩文者,疑团莫解,至乾隆皇帝,稽古右文,崇儒重道,谓非文公无以传圣贤之道,非昌黎无以宣孔孟之德,功在社会,故下旨访得文公后裔于孟俾,封五经博士,世袭翰林院。赐祭田十八滩,并订春秋大典,为恩至渥,为典至钜。思道系文公三十九世嫡裔,关于文公籍贯等之澄淸,责无傍贷,故将南阳二字考经证典,反复辩驳,并搜讨确证,能得其实,以剖数百年传载之误。现已将文公籍贯、年谱、略传、家势、坟墓等,详加考证,以供文人学士爱好韩文者,以作参考。惟在台资料缺乏,仍不

  • 文章南阳平津同学会何以无流亡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6卷 第1期  作者:秦俊·躍明 出版时间:1994-01-01
    关键字: 南阳 平津同学会 别廷芳 流亡

    一九三七年七月,日寇大举侵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大批青年学生逃离平津,组建抗日组织,遍及全国各地,那名头皆为「××平津流亡同学会」,唯有南阳特殊,没有「流亡」二字。南阳古称宛,「武关阙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语出张衡《南都赋》)。一九三七年九、十月间,在平、津求学的南阳籍及部分外籍青年,辗转来宛,四处活动,八方奔走,积极筹建自己的抗日组织——宛属平津流亡同学会。俟到成立那日,国民政府河南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朱玖莹、党务专员王友梅

  • 文章南阳发掘豪华汉墓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2卷 第1期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南阳 考古发掘 汉墓 画像

    △据「新华社」报导,河南省南阳市考古工作者最近在市郊麒麟岗发掘一座罕见的汉代画像石墓,出土画像石一百一十块,上面刻有各种各样画像一百一十五幅。报导说,这座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汉墓,面朝西方,长四点一公尺,宽三点五八公尺,由一前室和三主室组成,打破了南阳一带以往发现的一前室、二主室的模式。据悉,这座全部采长方砖和石条砌成的特殊墓,规模十分豪华。门楣、门柱、门扉、门槛及室内顶材、梁材和壁材,各处刻满了各种画像。画像内容涉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天文科学、汉代

  • 文章大報導中國現存唯一的知府衙門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8卷 第2期  作者:周大新 出版时间:1996-04-01
    关键字: 南阳知府衙门 南阳府志》 名胜古迹 历史价值 修葺工程

    作为一个南阳人,我一直为南阳拥有几处风格独特的古建筑群而自豪,特别是南阳知府衙门。南阳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在这里定居,业农维生,周朝时因经济发达,成为申伯国之都;春秋战国时,是楚国著名的手工业冶铁中心和商业城市。公元前七十二年,秦昭王在此设立南阳郡,直至隋,皆有太守治所。元朝至元八年(一二七一年),元世祖开始在南阳设府,立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以敎养百姓」。同时在城内西南隅(今民主街西头北侧)建了知府衙门

  • 文章建國豫軍參加革命戰爭紀要(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3卷 第9期  作者:李肖庭 李雅仙 趙得一  出版时间:1981-09-30
    关键字: 南阳 “建国豫军” 作战计划 首战告捷 北伐 攻克武汉 决战南阳 南阳撤退 率师回豫 奉命改编

    吴逆佩孚深惧中原革命势力坐大迺大擧进攻南阳,以张允明为总指挥,率领徐寿春、李凤耆、马文德、贺国光、贾万兴、李凤藻等,计四师两混成旅兵力,直扑南阳,围攻「建国豫军」。樊氏于七月九日,召开紧急会议,商讨作战计画,博采众议,决定:一、派第三军长李万林率李进忠、狄德功、李兆龙等三团,即日由南召、方城、泌阳山区向平汉铁路前进,抄袭敌军后路,断其粮道,二、派兰茂林副师长率赵凌霄、雷鸣九、衞新科三团,向新野、桐柏山区出发,绕至敌军左后方,予以突击,三、樊氏亲率第一

  • 文章南阳的底蕴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3卷 第1期  作者:董振群 出版时间:2011-01-01
    关键字: 南阳概况 人杰地灵 恐龙蛋化石出土 南阳历史 楚长城大关口遗址 南阳作家群

    中学的地理课上,当我得知南阳位居我国的四大盆地之列时,很是惊讶和兴奋,第一次感觉到了生我养我这块土地的分量是沉重的。如今,二十年过去了,在生活的磨蚀过程中,已由一个稚气少年步入人生不惑的我,重新认识和反观这座具有璀璨文明历史的城巿,才知道相对于南阳丰厚的底蕴而言,那份冲动实在是不値一提的。南阳因在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它西、北、东三面环山,西北部为雄伟高峻的伏牛山,西部为岩溶地貌比较发育的秦岭余脉,东南部为蜿蜒起伏的桐柏山,构成向南开口与江汉平原

  • 文章南阳怀古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6卷 第4期  作者:張天生 出版时间:2004-10-01
    关键字: 南阳概况 南阳县志》 历史沿革 文物古迹 历史名人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汉水支流,河西岸,北依蒲、独二山,以地居中原和秦岭、伏牛山之南而得名。「禹贡」记:「豫州之域」;周、申伯及邓侯地。春秋、楚之宛邑。战国,为秦、楚、韩,三国之疆。潘守廉等纂「南阳县志」记:秦并其地,置南阳郡,为名之肇始。汉:置宛县。曹魏、至荆州治宛。晋、为南阳国。宋、属邓州。金、称南阳县。元、设南阳府。明、清、因袭之南阳府治;辖南阳、南召、唐、泌阳、桐柏、镇平、新野、内乡、舞阳、叶等十县,及邓、裕二州。民国、为南阳县。今南阳

  • 文章我以审美的观㸃看汉代南阳石刻画像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1卷 第2期  作者:呂佛庭  出版时间:1999-04-01
    关键字: 南阳文物 汉代画像石 画像石研究 南阳石刻

    南阳石刻画像之发现与结集诗人痖弦先生,最近来信,并寄给我南阳石刻画像数十幅,供我作为研究的资料。在早也有大陆学生梁德楹君从南阳回来,赠我墨拓南阳石刻画像多幅。回忆民三十六年我在河南省立南阳师范学校任教,学校东隔壁就是县立民众教育馆。该馆走廊壁嵌石刻画像一百多方。我因与王馆长新光是同道好友,所以常去观赏石刻画像。在西汉末年,南阳农村有一位刘秀,卖牛买剑与他的胞兄伯升起义革命,把王莽政权推翻,迁都洛阳,逐登上东汉第一任皇帝的宝座。跟刘秀起义打拼的功臣

共30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