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义士共返回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忠義島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2卷 第4期  作者:趙醒民  出版时间:1987-03-20
    关键字: 忠義島 五百義士 抗戰

    来了,我们是成功了,不需要做劳山烈士,给后人凭吊了!」国父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文中有:「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国父孙中山先生认为,西汉大史学家司马公迁,虽然善写游侠列传,也不能为田横的部属,集体壮烈自杀的五百人立传,诚属遗憾痛心的事!我曾和水准不算太低的朋友,谈过田横的故事,他们好像很模糊,也问过高中毕业的靑年,有关田横岛五百义士的事,只说读过,老师也敎过,但是印像不深刻。因此我认为,对于田横岛有详述的必要,这是

  • 文章宋代的爱国义士宋汝为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1期  作者:王德毅  出版时间:1977-02-01
    关键字: 宋汝为 爱国义士 事迹

    江苏北部的徐州,是出名的军事要地,地灵人杰,两千多年来,有风云际会的英雄,有慷慨悲歌的斗士,人才之众,为全国各地区之冠。若南宋初年的宋汝为,坚贞悲壮,尤为古今罕匹。朱熹对这位忠君爱国的义士有如下的记述:庄周有言: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古今以为名言。然以予论之: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地之本然,民彜之固有,彼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君臣之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今读东海宋君之事,观其出身以报国

  • 文章河南與辛亥革命(五)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6卷 第3期  作者:李守孔 出版时间:1984-03-30
    关键字: 辛亥革命 开封起义 河南义士

    「河南地处中原,一旦起义,淸室败矣。中原如不能起义,武汉必不能久守,革命大业,功亏一篑,所关者大,万不可缓。」[2]时党人在豫东活动「仁义会」大收成效,刘莪靑纠合豫东同志王梦兰、张斗垣、李慨卿、张云亭诸人,创立「仁义分会」于兰封、考城各县,不数月纠合同志五六千人,讲授革命大义,歃血为盟,共图大擧[3]。而徐振泉、单鹏彦、崔德聚诸同志,亦与豫东各地之「仁义会」暗相结纳。张钟端于十月十日抵汴,十月十二日在小行宫张照发寓开会,诸同志咸以活动淸军反正失败,无力再擧为虑

  • 文章國士與國難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6卷 第4期  作者:王大任 出版时间:1976-05-01
    关键字: 何谓国土 国土条件 英雄 政治家 义士

    何謂國士?明方孝孺釋爲濟國之士。說文解字與白虎通釋:「士事也,任事之謂也。」可見國士是以濟世安民爲懷,兼善天下爲志,扶危定傾,撥亂反正,這是國士的本色。司馬遷於報任少卿書中對於國士的解釋:「僕視其爲人,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與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僕以爲有國士之風。」所謂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危,當然指在國家未覆亡以前,投袂奮起,積極挽救,竭其智慮,義無反顧而言。若是事前不能亟亟挽救,到了大勢已去...

  • 文章辛亥革命——廣州之役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1卷 第1期  作者:牧甫 出版时间:1991-03-30
    关键字: 辛亥革命 起义过程 革命义士 1908年广州起义

    紀元前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廣州謀舉義。事洩。譚馥、葛謙、嚴國豐等死之。當十月淸光緖西太后之疊殂也。趙聲、朱執信、鄒魯、姚碧樓。會議於豪賢街朱宅。謀乘人心動搖。舉義廣州。趙聲以已卸新軍標統事。不能以新軍發難。祇可響應。朱執信以向來聯絡之民軍。散在四鄕。亦無發難能力。於是決議以鄒魯、姚碧樓主持巡防營發難。設總機關於淸源巷。鄒魯主之。分機關凡八。㈠花塔街六榕寺。㈡光塔街淸真寺。㈢西爪園十四號。㈣城內興隆坊六號。㈤馬鞍街姚家祠。㈥師古巷古家祠。㈦府學東街廖家祠。㈧...

  • 文章(鄉賢小記)明末吾鄕的忠臣烈士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22期  作者:袁定華 出版时间:1966-10-01
    关键字: 宁波乡贤 谢三宾 明末抗清义士 郑成功收复台湾

    全謝山序錢忠介公集曰:自明之季,吾鄕號稱節義之區,其可指而數者四十餘人。當歲乙酉,弘光旣亡,淸兵直下杭州,潞王以降,東南動擾,府同知朱之葵及通判孔聞語相偕投淸。有諸生董志寧、王家勤、張夢錫、陸宇、華夏、毛聚奎聞之,不甘臣異族,乃於學宮聚諸生,首倡起義,人目爲狂,故稱六狂生。後餘姚起兵,錢肅樂至城東觀變,遇志寧於道,乃定謀。再集士紳於城隍廟,先集者張煌言蒼水耳,繼至者衆,公推錢爲首,遂督防兵,墨縗視師,斬聞語以徇,之葵乞哀於民而釋之。遣張迎魯王以海於天台,...

  • 文章谈宋末抗元义士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60期  作者:疇生  出版时间:1990-06-05
    关键字: 宋末 抗元义士 人物介绍 忠义祠 乡讯

    三月份鄕讯载有北苑先生袈裟塔一文,提及宋末常州抗元义士万安和尙及莫谦之长老,以不知莫长老来历为憾。谨案宋史卷四百五十五忠义传十,载有莫氏及万安之事蹟,并有同时殉国之另一位方外人。抄录如下:莫谦之,常州宜兴僧人也,德祐元年纠合义士,捍御鄕闾,诏为溧阳尉。是冬没于战陈,赠武功大夫。时万安僧亦起兵,擧旗曰降魔,又曰: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旋亦败死。徐道明,常州天庆观道士也。德祐元年,元兵围城,道明谒郡守姚訔请曰:事急矣,君侯计将安出?訔曰:内无食,外无援

  • 文章談利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3卷 第8期  作者:田舎 出版时间:1981-08-30
    关键字: 利害关系 成仁取义 黄花岗 七十二烈士 忠臣义士

    避而避,谓之苟免,俱为君子之所耻。故志士仁人,必见利思义,临危授命也。展阅史册,成仁取义之事例昭然,如张中丞之固守睢阳、文少保之就义燕巿、史可法之殉节扬州、郑延平之擧义抗淸、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成仁就义、八百壮士之死守孤城,其利害得失之关键,虽至愚者亦甚明矣。然这些忠臣义士,临死而不悔者,在于成大利而就小害也。至若避害趋利而反受祸害者,能不令人慨叹?如吴三桂、洪承畴之腼颜媚外,郑芝龙之降淸,致身败名裂,遭受诛戮。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囘头已百年身。利害之分际,薄

共8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