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庐山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庐山五教祈福钟记并颂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24期  作者:胡迎建  出版时间:2011-08-01
    关键字: 庐山 五教祈福钟 散文诗联

    庐山雄奇峻伟,磅礴蜿蜒。乃南国之重镇,号人文之圣山。殷周之世,仙去庐存;晋南北朝,佛宇遍立;唐宋时期,儒学大昌。历千年而佛道儒在此山传承不绝。迄至近代,西方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牯岭。是以佛法之普渡众生,儒教之仁爱礼仪,道家之养生长命,基督之博爱精神,天主之平等救世,相处一山而并存以宏扬,而世界五教之消息,亦与此山潜通焉。公元二〇一〇年,庐山管理局斥资铸「五教祈福钟」,择地于青莲谷坪。其地下接三叠泉之飞瀑,旁倚大月山之雄峻。钟座安之,固如磐石;钟盖覆之

  • 文章千古庐山逢盛事,诗词全集铸辉煌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23期  作者:胡迎建  出版时间:2011-05-01
    关键字:庐山历代诗词全集》 历史集萃 诗文散联 学者论述

    庐山乃天下名山,又称「人文圣山」,诚如唐代王贞白诗云:「岳立镇南楚,雄名天下闻。」(《庐山》)历代咏庐山诗究竟有多少,向来推测有二千、四千、八千、一万首诸种说法。直至最近有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庐山历代诗词全集》,才有比较准确的说法,迄至一九四九年为止,庐山诗词一万六千余首,作者三千五百余人。这是地域文化与文学极为丰厚的一笔遗产,也为「人文圣山」作了最好的诠释。庐山之名,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庐山成为文化名山,始于中古

  • 文章义宁陈氏与庐山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1期  作者:經富 出版时间:2000-08-01
    关键字: 义宁陈氏 历史文化 庐山游览 抗日战争 陈氏子孙

    修水 经富秀出东南的庐山,襟江带湖,林壑幽美。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传统士大夫借山水以明道见性的风习,使庐山成为历代高人雅士的聚散地。名人与名山交相辉映,已成为庐山文化内涵中的一大特色。近代开山以来,庐山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接触更加紧密频仍。义宁陈氏世家与庐山的结缘和其他名人一样,并没有什么曲折传奇的地方,只是一家四代都与庐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则较为罕见。一「义宁」即今江西修水县,是「义宁陈氏一门四杰」——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师曾)、陈寅恪的故鄕。上个世纪

  • 文章伊蘆山風景傳說古文化及其它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8卷 第3期  作者:王朝陽 彭增玉 沈幼俊 夏紹強 王迎生  出版时间:1996-09-01
    关键字:庐山 风景名胜 民间传说 文物古迹 龙神岩 钟庵

    《揚子晚報》於一九九五年八月十四日披露:「灌雲縣三處古代文化遺址被列爲省級文化保護單位。」伊蘆山則是其中之一處。此文現將山的風景、眾多的傳說、燦爛的古代文化及其它,述評於後以饗讀者,還有省內外關心它的硏究者。自連雲港市灌雲縣城伊山鎭驅車順淮(陰)新(浦)公路向北至伊蘆鄕境的孟河村,車向東轉,順前不久鋪好的黑色的孟(孟河村)陬(東陬山)公路向前,就有一座黛黑色的山從車玻璃中映入眼簾,從縣城到伊蘆山的南麓,鄕治所在地約有廿多公里。由於古時候地殼內部的變化,海...

  • 文章紀念七七抗戰五十週年的囘顧與前瞻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26期  作者:高永祖  出版时间:1987-08-01
    关键字: 纪念七七抗战五十周年 回顾与前瞻 抗日战争 庐山谈话 芦沟桥

    廓消障蔽,谋求永久和平。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夜,日军依其预定大擧侵华计画,在河北宛平县芦沟桥附近,非法擧行演习,借口有日兵一名失踪,强欲入城搜索,迫我守军撤退,我军以守土有责,奋起抵抗,因此揭开了我八年抗战序幕。蒋委员长于七月十七日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告我国对芦沟桥事变之最低限度立场,强调:「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但日军仍步步进逼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