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食俗共返回2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從商周吃到現在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2卷 第2期  作者:岳磊 出版时间:1990-04-01
    关键字: 饮食 庆丰收

    的桃汤,以驱邪避凶,压服百鬼。周处风土记说:正月元旦「五薰炼形」,意思是说服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五味药碾成的粉未,藉以发散五脏郁积之气,又称「造五辛盘」或称之为「五辛散」。庾肩吾岁诗便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的佳句。另外,宋东京梦华录说,元旦每人要吞盐豉七粒,据说这样可保一年不会误吃苍蝇。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也许是因为盐豉其苍蝇形状相似,是以能互相替代?另一方面,也可见出当时的衞生状况之不佳,因此常有误苍蝇之虞。明、淸以后,南北两地在年节食俗

  • 文章吃在杭州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6卷 第8期  作者:劉震慰 出版时间:1974-08-30
    关键字: 杭州 故乡美食 西湖

    淸季吴县陈祖昭,字子宣,递杭州西湖,作櫂歌一百首,其中之一,题及西湖一道名菜:「卖酒人家客到初,女儿旧酿一樽余,不嫌酸味桃花醋,下箸争尝宋嫂鱼。」谈「在杭州」,请敎于几位热爱西子湖的长者,几无人不乐道「西湖醋鱼」,据说这一味鱼,即是「宋嫂鱼」。五柳居·宋嫂鱼苏东坡治理杭州时,在西湖南山与北山之间筑起一道堤来,上架六桥,以通左右湖水,他曾写下「我在钱唐拓湖渌,大堤仕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的诗句。从南山数起,第二桥「锁澜」,桥下有一间

  • 文章龍燈菊釀話重陽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195期  作者:陸彦 出版时间:1984-10-01
    关键字: 重阳节 节日习俗 赛龙灯 登高

    数,两阳并应,故曰重阳」。至于重阳避灾的起源,按续齐谐记所载,是由后汉桓景的故事而来的:原来桓景居汝南,随费长房游学,长房吿诉他,九月九日他合家有灾,速制纱囊盛茱萸,系在臂上,登山飮菊花酒,可消此祸。桓景依言而行,晚上囘来,见鸡犬牛羊,都已暴毙,而人口得免。后来世人每年此日,也依样画葫芦,历久而成风。故风土记云:「九日登高飮菊花酒,折茱萸揷头,以避灾祲。」所谓茱萸,是落叶亚乔木,叶羽状,夏开浅绿色小花,结实紫赤色,茎可入药,亦名吴茱萸。又有一种茱萸,状

  • 文章在广州」谈旧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2卷 第1期  作者:丁東 出版时间:1992-03-31
    关键字:在广州” 广州茶楼 茶楼介绍 广州食俗

    旧时有几句最流行的俗语说:「在广州,住在杭州,衣在苏州,死在柳州。」意即说广州是粤菜的大本营,谱林林总总,最为驰名。杭州山明水秀,西湖闻名全国,在那儿居住最享淸福。苏州的丝绸驰名世界,所以苏州的衣服穿起来最舒服。现在时代不同了,「在广州」已变成了「在香港」。在香港要想吃什么都有,而广州现时只盛行的所谓「番薯宴」,香港小吃家的炸薯片,便是从广州传来,亦即说的荣誉归于香港了。笔者曾经旅居广州的时间虽不算长,但对巿内情形却相当熟悉;加以有关资料显示

  • 文章重陽話喫糕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1卷 第11期  作者:斌全 出版时间:1999-11-10
    关键字: 重阳节 重阳糕 史料记载 制法

    配茱萸,蓬饵,飮菊花酒,令人长寿」的记载。北魏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还讲:「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宴享高会。」中华食俗文化源远流长,几乎每一个民间节日,都有一二样独特的食俗,正如春节吃年糕、饺子、春酒,元宵吃汤团,清明吃青团、麻粢、乌饭糕,端午吃粽子,立夏吃糯米饭、茶叶蛋、松花米蛋,中秋赏月饼,重阳品花糕、飮菊花酒、螃蟹,冬至吃馄饨、蕃薯圆子羹,腊八吃粥,除夕吃分几酒、聚餐团圆饭。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古人将收获的新粮制成糗

  • 文章长安为中心之唐代社会风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40期  作者:劉伯驥  出版时间:1980-01-15
    关键字: 唐代 社会风俗 飲食

    良人与杂户奴婢,均不得通婚,阶级贵贱,划限甚严。本文所述风习惯,大都为良人方面之生活。玆从服饰、飮、居室、婚丧礼制、风流韵事与嗜好娱乐等多端,论列如下:一、服饰衣服之制,别之以色。隋制:文武官皆戎衣,五品以上者通著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缘,胥吏以靑,庶人以白,屠商以皀、士卒以黄。唐代礼服,兼用历代之制,衣冠束带,庄重而华丽。百官有朝服、公服、弁服、平巾、帻服、袴褶之服,而常服则用袍。常服者「亲王三品已上二王后服用紫、饰以玉;五品以上服用朱,饰以金;七品已上

  • 文章歲寒話臘八粥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10期  作者:石岑 出版时间:1982-02-01
    关键字: 腊八 佛教 风俗 打猎 饮食

    故又名菩提树)下,敷草,结跏跌坐,誓曰:「不成正觉,终不起坐。」待至二月八日,忽覩明星而大悟,得一切种智,于是成大觉世尊。释迦在六年苦行中,每日仅一麻一米,世人为追怀他成道前之苦行,乃于腊月初八日吃粥为纪念,故又称「腊八粥」,而在梦梁录里记载:「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各寺院均设置五味粥,是以五谷、靑菜、果蔬调制,名曰腊八粥,亦名佛粥。」谓后可以邀佛庇佑,其后民间相沿成。自唐以后,皇帝照例于腊八日赐「腊八粥」为百官增福。而那时的腊八粥,有用胡桃、松子

  • 文章囘首重慶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58期  作者:胡漢君  出版时间:1976-01-01
    关键字: 重庆 景观 美食 风俗 名胜

    最主要的是辣。辣味的构成,不仅是辣椒,还有花椒,所以东西入口,舌头有麻辣的感觉,而「料」的配制,也应为各个摊子主要的功夫表现。我至今还能吃些辣,就是从这些小摊子上磨练出来的道行。在五四路口有一座新生市场,里面集中了几十家小吃店,东南西北,各色俱全。绕市场一周,化钱不多,却眞能满足了口腹之欲。最令人难忘的是「毛肚开堂」。所谓「开堂」,指的是开门营业。而毛肚则是指的牛身上可以吃的东西,诸如肉、肝、胃、脊髓、脑、肾等等。客随意入座,桌子中间置一红泥小风炉,炭火熊熊

  • 文章七月七吃巧和染指甲

    来源期刊:《青田會刊》 第17期  作者:冠信 出版时间:1979-10-01
    关键字: 七夕 风俗 吃食 染指甲

    的民间风,在古代要比现在热閙多了,现在一般人对七夕都无多大兴趣了,看来再过一匙些岁月,这个美好的风也将成为历史名词了。家鄕的七月七有吃巧、拜七姑(女孩子拜)、染指甲等风。巧是用酦面饀红糖,揑成长条用印模印出来的,模是刻女子像,二个一连,做好的上鏊盘烤,烤好后在面上点一点洋红。巧长约六七公分,宽一公分半,厚半公分多一点,看起来很好看,吃起来也很香甜。还有一种麻巧,要用酦面掺猪油和红糖拌匀,做成二指宽,十公分长,半公分厚,面粘白芝麻,也是放在鏊盘烤的,烤好

  • 文章湖州什憶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7卷 第10期  作者:舛半生 出版时间:1975-10-31
    关键字: 湖州 风俗 市场 吃食

    安县属善琏村,旋徙居乌程县界。毛笔名目繁多,兎毛硬、曰紫毫,羊毛软、曰羊毫,参用之,则曰兼毫,鼬鼠(俗名黄鼠狼)尾毛,宜书小字,曰狼毫,写大字以马鬃为之,名曰斗笔,用鸡毛制笔,其软无比。凡笔之佳者,以尖、齐、圆、健四字全备为上,善书者类能道之。羽毛扇亦为湖州产品,制作毛扇之手工业,在街市里屡见不鲜。产品好劣不等,普通为鵞毛扇。选用珍贵羽毛精工制成之毛扇,有以象牙或采玉作柄的,居为奇货,其价极昻,此等名贵之毛扇,恒为富有之家所订制,非一般顾客所敢问津。茶首推

共29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