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生活随笔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山居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6卷 第9期  作者:尹雪曼 出版时间:1974-09-25
    关键字: 生活随笔 登山启示 往事追忆

    童年生活在一片黃土平原裏,雖然站在家鄕那座土寨上,可以望見遠遠的、西邊的太行山,但是總沒有機會跟山親近。山,有人說,像雲;那大槪是從沒有見過山的孩子們,心目中對山的幻景;想一想,也是夠美的。但是有一年夏天,終於有一個跟山親近的機會。那時,大約是十歲;學校放了署假,父親說:「跟我到山裏去吧。」我經常喜歡跟隨父親;父親對我,似乎也有相當的偏愛。其實,我並不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因此,說父親對我偏愛,也許並不完全正確。許是他怕我假期裏不讀書,可能惹事生非吧;...

  • 文章指南随笔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188期  作者:陳如一 出版时间:1984-03-01
    关键字: 生活随笔 指南路 名称内涵

    二、閒話「指南」(下)木柵是臺北市的郊區,區內有大專、高中、高職、國中、國小、幼稚園等,共三十九所,素有文敎區之美譽。交通非常便捷:公車、臺北客運、指南客運的班車,穿梭往來,終日不輟。另有十路的小公車,以安康為起點,經過木柵車站,轉保儀路,旋卽循着「指南路」的一段、二段、三段,直達山上的貓空,全長九公里半。祇要繳納車資新臺幣壹拾圓,買一張票,路上打個招呼,隨時可以上下,每隔半小時一班,到是十分便利。(在道南橋上下游河漕整理期間,暫時繞道萬壽橋,轉往政大。...

  • 文章封邱年俗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7卷 第1期  作者:荆揮 出版时间:1975-01-01
    关键字: 家乡深情 儿时回忆 春节 民间习俗 生活随笔

    礼与村民相互拜年,其谦恭和蔼神情,正是「礼失求诸野」的注脚,春节过后又恢复了一年辛勤劳苦的耕种生活。离家二十多年了,每逢春节,常使我回思以往在故鄕的过年景象,反攻在望,囘家融融合合过年的日子,当不在远了。

  • 文章生活随笔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4卷 第1期  出版时间:2002-03-01
    关键字: 生活随笔 弹涂鱼 应声虫 海州常山 茯苓泉 艺文选粹

    ●弹涂鱼吴舟常言道:「鱼儿离不开水」,可是,弹涂鱼却能离开水生活。在连云港沿海的滩涂上,常常可以看到蚕豆大小的洞穴里,不时探出一个个两只眼睛高高凸起的鱼脑袋,它们机警灵活,在没有水的滩涂上又爬又跳,或许这就是称之为弹涂鱼的由来吧。弹涂鱼,海边人叫它跳跳鱼,能离开水到陆地活动,它鳃前的喉中,可以容纳一定的空气和保留着一些水分,以供在陆地上短时间呼吸的需要,这就是弹涂鱼能够离开水面生活的主要原因。弹涂鱼的胸鳍成臂状,很像高等动物的两只脚,它就是靠这两只「脚

  • 文章華藏寺巷沈家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卷 第7期  作者:沈再韞 汪仲毅 出版时间:1969-03-29
    关键字: 往事追忆 人生感怀 生活随笔 华藏寺巷 我的奶奶 黄鼠狼偷石榴 余庆堂

    有发言权,活像是今天的不良议员,不得不尊从她,也就明吃其亏。不论我家大小事件,甚至我们姊妹的婚事,她都要挿上一口,瞎批评一番,就是精明如娘娘,也莫可奈何。虽然有这些小纠纷,关起门来,我家的生活,以找寻快乐为主,奶奶念佛、讲故事、从事园艺,爸爸绘画玩音乐,娘娘缝纽、做菜,我们小孩当然以游玩为主,游玩的中心,就在后园。我家大小共十五个人,孩子占了十个,十个中有九个是女孩,可说是儿童之家,也是一个女儿国,后园就是女儿国的乐园。后园可能比西厅还大,是长方形的,从扶梯间出

  • 文章春晖随笔(续四)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卷 第3期  作者:段景暉 出版时间:1970-03-01
    关键字: 随笔 乡村生活 人物回忆

    宣抚班」(其实是日本人的便衣狗腿)率领「老日」到处找花姑娘与鸡蛋金饰等,搜刮暴敛无恶不作,致妇女羞愤自杀,年高老人如笔者祖父外祖父均于是时因「惊、吓、气」而弃世,迄今思之犹有余恨。△朴厚的农民多年过着平静安谧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与世无争,故对官府与「老总」(北方人呼兵)一向敬而远之,敌伪时「皇协军」抓壮丁,鄕民藏藏躱躱,一日数惊,某日傍晩堂弟段灼放学返家,距离村口约二里许,遥见村民争相奔驰,俟返家后始知因他们穿着灰色人字布校服,以为「兵」老爷又下鄕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