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治国共返回2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荀子的政治思想(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4卷 第9期  作者:張金鑑 出版时间:1982-09-30
    关键字: 荀子 儒学 治国理政

    长之,如保赤子。……是故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不渝也,无他故焉,道德诚明,利泽诚厚也。」君主治国必先修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君犹体也,民犹影也,影随身以行,身正则影正。君犹盆也,民犹水也,盆圆则水圆,盆方则水方。君道篇曰:「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君者,槃也;民者,水也;槃圆而水圆。君射,则臣决。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闻为国也。」这是儒家德治的思想。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

  • 文章荀子的政治思想(一)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4卷 第8期  作者:張金鑑 出版时间:1982-08-30
    关键字: 荀子 儒学 治国理政

    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篇)。礼的功用,所以『定分止争』。这和法家所说的法,具有相同的功用。不过,法家的法,指政府的『制定法』(Positive Law)。而荀子的礼则范围很广,除『制定法』外,则风俗、习惯、纲纪、伦理都是礼。劝学篇曰:「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性恶篇曰:「礼义生而制法度」。荀子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他说:「礼有三本

  • 文章《周易》——古代經邦濟世寶典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5卷 第3期  作者:唐明邦 出版时间:1993-07-01
    关键字: 《周易》 治国 古籍 社会思想

    周易》为「五经」之首,之所以将其列入「五经」,在于它富有玄妙精深的哲理和经邦济世的准则。正如《易传》所云:「夫《易》圣人之所极深而硏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系辞上传》第十章)历代明君贤相,志士仁人无不认眞硏习《周易》,「极深硏几」,从中汲取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营养,将其奉为治国理财、「成天下之务」的圭臬。《易传》云:「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

  • 文章黎故總統元洪遺囑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43期  作者:顧琪  出版时间:1977-04-10
    关键字: 黎元洪 遗嘱 治国之策

    六十五年陰曆冬月十五日,爲泉波三哥被**擄票四十五週年,是日早起,盥洗後,曾焚香祭拜,幷檢讀其遺墨,見內抄有吾鄂 黎故總統元洪遺囑一篇,列擧十點,針對當時國事,凱切指陳,尤其對於共產主義,破壞社會組織、及家庭制度,萬勿使其萌芽,貽害黨國,洞燭機先,令人欽佩!玆將原文抄錄如下,以見其公忠體國之一般。

  • 文章唐河陽韓愈的政治思想(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4卷 第7期  作者:張金鑑 出版时间:1982-07-30
    关键字: 韩愈 治国理政 师道尊严 儒学

    章句之短长;中其程式者,然后得从下士之列。虽有化俗之方,安边之划,不由是而稍进者,万不有一得焉。彼惟恐入山之不深,入林之不密;其影响昧昧,惟恐闻于人也。今若闻有以书进宰相而求仕者;而宰相不辱焉,而荐之天子而爵命之,而布其书于四方;枯槁沉溺魁闳宽通之士,必且洋洋焉动其心,峨峨焉缨其冠,于于焉而来矣。此所谓劝赏不必徧加于天下,而天下从焉者也;因人之所欲为,而遂推之之谓也』(韩昌黎文集,上宰相书)。⒑饬纲纪—纲纪者,治国之典章制度也;亦犹今日之宪法与法律。国家之

  • 文章後漢潁川荀悅的政治思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4卷 第4期  作者:張金鑑 出版时间:1982-04-30
    关键字: 荀悦 生平概述 治国理政 司法 《申鉴》

    曰:『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敎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申鉴,政体篇)。⒊察九风—所谓九风者指政治上之治、衰、弱、乖、乱、荒、叛、危与亡,不可不加观察,以为注意与避防。他说:『察九风,以定国常。一曰治,二曰衰,三曰弱,四曰乖,五曰乱,六曰荒,七曰叛,八曰危,九曰亡。君臣亲而有礼,百僚和而不同,让而不争,勤而不怨,无事惟职是司;此治国之风也。礼俗不一,职位不重,小臣谗嫉,庶人作议;此衰国之风也。君好让,臣好逸,士好游

  • 文章唐太宗——李世民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74、75期  作者:高世祥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李世民 贞观之治 治国策略 历史评价

    经济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民为本」是李世民治国的基本出发点。他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又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向奉其易,犹剖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还说:「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唯在百姓苦乐」。进一步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 文章韩非子以法治国思想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94期  作者:韓有楹 出版时间:2003-11-01
    关键字: 韩非子 依法治国 思想论道 为政之要 李斯

    后世硏究之新径,实法学史上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韩非子五篇所批评指责者是儒、墨、道、纵横及工商五家的害他认为:『儒以文乱法』、『侠(墨)以武犯禁』、『道家微妙之言,上智所难知也』。纵横家『凭浮言惑主,以要名利』,商工之民『聚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都是误国的秕蠹之政。他认为仁义道德,利民爱民均非治国的正道。明主治国必须集权势,行法治,严刑罚,方能一统天下,兴霸业。他说:『力多朝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显学篇);又曰:『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用其力

  • 文章韓文公的學術思想(下)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96期  作者:韓有楹 出版时间:2004-05-01
    关键字: 韩愈 仁义为政 教化 选拔贤才 治国典章

    之以声势之逆顺,章句之短长;中其程式者,然后得从下士之列。虽有化俗之方,安边之划,不由是而稍进者,万不有一得焉。彼惟恐入山之不深,入林之不密;其影响昧昧,惟恐闻于人也。今若闻有以书进宰相而求仕者;而宰相不辱焉,而荐之天子而爵命之,而布其书于四方;枯槁沉溺魁闳宽通之士,必且洋洋焉动其心,峨峨焉缨其冠,于于焉而来矣。此所谓劝赏不必偏加于天下,而天下从焉者也;因人之所欲为,而遂之之谓也』(韩昌黎文集,上宰相书)。十、饬纲纪—纲纪者,治国之典章制度也;亦犹今日之

  • 文章用人唯才为治国大道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2卷 第1期  作者:劉紹唐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用人唯才 治国之道 历史故事 时评

    古今中外治国的大道,有「人治」与「法治」之说,并谓:「徒人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二者如车的两轮,鸟有两翼,缺一不可。尤其在民主政治的时代,更须「贤能在位」、「法纪严明」,才能达到最好的境地;否则,滥竽充数,法纪荡然,国家与人民俱受其害。故治国者,均重用贤能,内不避亲,外不避仇,从未闻有限于本土化的地域观念。就按我们中国历代来说,在大一统的朝代中,无不首先延揽贤能之士以定国安民。就以春秋战国五霸七雄分治时期来说,也都是用人不分畛域,互争人材,所谓

共22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