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教育捐资共返回1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光照臨川之筆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73期  作者:吳開珍 出版时间:1998-07-01
    关键字: 临川市 教育发展 教育投资 港台捐资 投资办学

    诚望台、港同鄕,海外侨胞来「才子之鄕」投资办学、捐资助学、奖教奖学。有理由相信凭著临川人的办学精神,有多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临川的教育必将更加辉煌,临川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 文章捐资教学诲人不倦—李先庚的爱温暖学子心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18期  作者:資料組  出版时间:1988-12-25
    关键字: 李先庚 投身军旅 献身教育 捐资助学

    本报记者周森惠访】今年七十六岁的国立政治大学教授李先庚,青年时代投身军旅为国效力,中年时期献身教育。他任教政大廿七年期间,自奉甚俭、不图个人享受,视学生如己出,经常资助清寒学生生活费及出国深造费用。目前已退休的李先庚,最近更捐献一百五十万元作为清寒奖学基金嘉惠学子。李先庚教授是云南大理人,民国廿五年毕业于政治大学前身的中央政治学校,当时日寇侵华气焰甚炽,战争随时一触即发,满腔热血的李先庚,选择从军的报国捷径,首先在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经理财务工作。由于

  • 文章慈恩樓記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3期  出版时间:1997-02-01
    关键字: 慈恩楼 教学大楼 家乡建设 捐资教育

    古有丸熊画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教忠教孝,母仪足式,永垂青史。本村朱初别尚威先生,五龄丧父,母丘太夫人历尽难困,以抚遗孤,养之长,教之成,督课儿辈,立志向上,勉其自立。更上侍翁姑,和睦亲邻,周济恤贫,太夫人一肩独任,早著贤声。初别先生年未及冠,远离乡井,奔走四方,不忘慈训,刻苦自立,力求上进,历任要职,卓著勋劳。显父母之令名,增吾村之光彩。迭前岁以乡五十余载首次返梓,关心建设,对教育尤为重视,目睹我村小学校舍破旧亟待重建,所需建筑资金,倾其平日节俭之积

  • 文章張弼士祕助卅七萬兩白銀支持辛亥革命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8期  作者:劉秀香 出版时间:2012-02-01
    关键字: 张弼士 辛亥革命 捐资革命 教育公益 人物事略

    欲有诗味,酝酿才能芬芳」的佳句。而今位于大埔县西河镇的张弼士故居光禄第,是一座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一九〇八年),历经百年风雨还保存完好的大型客家围笼屋,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建筑气派不亚于山西「乔家大院」。院门前至今仍保留着当年清政府御赐「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牌坊,正门上的「光禄第」匾额为李鸿章手书。该围笼屋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具实属名归。

  • 文章劉真漢先生榮獲「雙先進」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3期  作者:傅佩貞 袁武平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刘真汉 家乡教育 侨胞捐资 两岸交通

    之所急,立刻牵头行动建校舍。先打电话与旅澳门的大埔乡贤蓝铧缨先生联系,请他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婉转言辞打动了蓝先生,后当即约定第二天中午到珠海银都大酒店会面商计具体捐资事宜。当时,真汉伯即偕同原湖寮镇副镇长刘南育先生连夜专程驱车六百多公里准时到目的地与蓝先生会见。蓝先生眼见年逾古稀老人为了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风尘仆仆日夜兼程前来洽谈捐资兴建项目,大受感动,立马拍板定捐,慷慨解囊一〇六万元,兴建一座造型美观、配套齐全的「蓝郑棨教工大楼」,解决了教师宿舍难的问题

  • 文章「慧吾獎學金」回饋故鄉記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62、63期  作者:劉智 出版时间:2004-01-01
    关键字: 慧吾奖学金 捐资助学 纪念碑文 家乡教育

    纪念叔父的苦心,也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伯父及父亲了。奖学金的停发,虽然令我伤心难过,但奖金基金的善后的处理,感到十分的满意,正义脑筋灵活,心思细密,做人处事、圆满周到,他为奖学金付出了不少心力,我在此对他表示由衷的敬意与感谢!纪念碑文碑系正义(县政协委员)亲自撰写,全文如次:慧吾奖学金乃旅台本县人氏刘智先生捐资设立,先生字慧吾、一九二二年生于本县文树乡,一九四七年在重庆政治大学毕业后即前往台湾。先生之叔父荣毕公曾设私塾,延师授馆,重视教育,誉满乡里,一九三六

  • 文章爲了故鄕的明天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6期  作者:崔麗麗 出版时间:2001-11-01
    关键字: 周仲超 人物事略 回馈家乡 捐资建设 教育事业

    南昌市台办 崔丽丽一头雪白的头发,一口纯正的鄕音,一身简朴的装束,一腔游子的赤诚,这就是我们今天故事中的主人公——新建籍旅台同胞周仲超先生。周仲超先生于一九二〇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昌邑鄕社林村,如今已是八十一岁的高龄了。他先后就读于陆军参谋大学、国防大学和美国军事学校。一九四九年随军去台,后弃军从商,并从事文化工作。曾任台湾《家庭教育》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天林出版社发行人兼社长,《江西文献》社长、《新建文献》社长。先后在台湾许多报刊杂志上发表爱国爱鄕

  • 文章發展中的湘鄉市

    来源期刊:《湘鄉文獻》 第24期  作者:彭志強  出版时间:1996-02-01
    关键字: 湘乡市 农村经济 工业生产 城市建设 教育科技 捐资办学

    ·五亿元。五、湘乡市中学基本情况:全市共有初级中学八十五所,普通高中十所,(其中完全中学五所)职业中学五所;中学敎师二七三一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一一四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八五〇人;中学生四五九三三人,其中初中学生三八四〇一人,普通高中学生六〇〇二人,职业中学学生一五三〇人。六、捐资办学的几种模式:我们热忱观迎台湾同胞、港澳侨胞及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办学,我们以为捐资办学可以有如下几种模式。⒈新建一所学校,由当地政府提供办学场地,保证师资力量,以捐资人的字号

  • 文章羅卓英將軍與虎山中學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3期  作者:羅乾禮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罗卓英 虎山中学 人物事略 捐资兴学 家乡教育

    罗卓英将军遗像抗日名将罗卓英将军(一八九六—一九六一)是一位文武兼资,膺国民政府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在中国最早的军官学校保定军校毕业后,先后二度出任虎山中学前身湖山官学校长和尔后的初级中学校长。将军的兴学育才理念,为家乡大埔教育事业建树的功绩将永垂青史。一九三六年春,时任十八军军长的罗卓英将军告假返乡,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他多年的兴学宿愿——创办中学。回到故乡后邀请湖寮各界有影响人士商议,明确创建中学的意旨是「造福本邑子弟」,并择定五虎

  • 文章民国时期的台山教育(一九一二年——一九四九年)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28卷 第2期  作者:雷飛鴻  出版时间:2000-06-30
    关键字: 教育体制 华侨捐资助学 台山学校发展史

    初中初职有十五所,小学有一千一百十余所。都是侨捐资兴办所致。教育行政组织民国元年台山县敎育行政组织,依据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各县敎育行政组织设立督学局,为专管全县敎育行政机关,设局长一人,科员数人。(科员人数则视各县敎育业务繁简而定)。民国二年省议会决议,以『督学局之名义为部章所无』,应予裁撤,仅设学务专员一人,属县公署参事会之一员。民国六年,省长公署通令各县撤消学务专员,设立劝学所,由县长委任所长一人,劝学员四人。并规定所长及劝学员任用资格。民国十一年,孙中山

共12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