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教育公益共返回1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張弼士祕助卅七萬兩白銀支持辛亥革命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8期  作者:劉秀香 出版时间:2012-02-01
    关键字: 张弼士 辛亥革命 捐资革命 教育公益 人物事略

    欲有诗味,酝酿才能芬芳」的佳句。而今位于大埔县西河镇的张弼士故居光禄第,是一座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一九〇八年),历经百年风雨还保存完好的大型客家围笼屋,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建筑气派不亚于山西「乔家大院」。院门前至今仍保留着当年清政府御赐「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牌坊,正门上的「光禄第」匾额为李鸿章手书。该围笼屋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具实属名归。

  • 文章田翁家炳历年公益贡献所获荣誉概要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6期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田家炳 教育公益 荣获奖项 资助高校 年代汇总

    香港中文大学 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200011 福建省人民政府 「乐育英才」金质奖牌 200112 香港公开大学 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200113 湖北省人民政府荣誉公益奖章 200214 云南省人民政府荣誉公益奖章 200215 青海省人民政府对外友好协会 江河源友谊奖 200216 江苏省人民政府 江苏海外之友荣誉奖章 200317 香港教育学院 荣誉教育学博士学位 200318 中华慈善总会 「爱心中国」首届中国最具影响力慈善人物 200419 香港

  • 文章王以昭先生生平事略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20期  作者:王鍊中  出版时间:2002-01-01
    关键字: 王以昭 地方公益 东海圣人 教育改革

    附註:本事略爲曾孫王効蒐集資料,王勤整理撰寫,王功編審校對。

  • 文章溫州華僑貢獻多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4卷 第4、5期  作者:溫言青  出版时间:1998-09-01
    关键字: 温州 华侨 家乡建设 投资 教育 公益事业

    温州人移民海外,寄人篱下,受尽欺凌,急切希望祖国强大,使自己在海外的权益受到保护。因此,他们心系故土,热爱桑梓,为祖国家乡振兴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以及兴办其他社会公益事业,赈济灾民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爱鄕行俱在一、投资办企业。建国以来,瑞安华侨和归侨杨岩生、杨康银等人发动海外华侨、归侨兴建了瑞安陶瓷厂、啤酒厂、华侨制针厂等,解决了三百多华侨、归侨和侨眷子女的就业问题。一九八四年五月温州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以后,温州华侨华人纷至

  • 文章良風可佳西湖村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1期  作者:王文 出版时间:2000-08-01
    关键字: 西湖村 乡土文化 重视农耕 供学教育 热爱公益

    辉,一代儒医、渊博学者、书法家熊英权……皆生于斯而长于斯。解放后,汉冶熊有宣,中山大学出来的留苏学者熊贵成等科技精英,还大有人在。国家干部、县科级者,更不乏其人,如南京水电学院副教授熊福谦,丰城教育局长熊友水,县常委熊一鸣,政协副主席熊有俊,宣传部理论科长熊加儒,南昌八中高级教师熊新文等,至于公职人员,人民教师,医师……难以数计。他们都是从这儿走出去的,迈向社会。好益—西湖村并向有优良传统,热衷公益,全村各巷弄廊,村头村背,备有路灯,通夜长明,以利夜行

  • 文章捐資興學之伍達觀先生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32期  作者:林超民  出版时间:2002-12-25
    关键字: 伍达观 热心公益 投资教育 人物品质 母子亲情

    设施。他的教育捐款扶助贫困学生重返校园,鞭策莘莘学子发愤读书,激励辛勤的园丁笔耕不辍。伍达观先生每次回到昆明,急着要办的一件大事就是到母亲的坟上扫墓。他在墓碑前献上鲜花、摆上果品,肃立默哀,鞠躬致敬。伍达观先生忘不了母亲的养育之恩,更铭记母亲的教诲之情。他是母亲唯一的儿子。母亲含泪把他送到海外求学,希望他学有所长自立自强:而母亲一个人在家过著寂寞、狐独、冷清的生活。母亲常对他说,人生有很多机会。你只要抓住一个机会就可以取得成就。要紧的是,你要有抓住机会的本事

  • 文章先賢丘壽民生平簡介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3期  作者:丘永平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丘寿民 生平简介 社会教育 地方公益 陶瓷业

    迷信思想根深蒂固,要说服他们,不但需要信心,还要有耐心,要坚持不懈又不能操之过急,我是绝对不会放松对家父母的说服工作。」这一席带哲理性的话,说得某乡绅只好点头称是。生平热心社会教育,地方公益事业,曾先后身任校董为高陂小学、高陂中学、湖山小学、龙岗小学等创和发展捐资献策。上世纪卅年代初,他们父子慷捐巨资买下三亩多水田,解决了高陂中学长期缺乏运动场地需要,此举至今仍为当地人士传为佳话。一九三五年虎中建校初期,他身任董事料理建校工程期间,主张勤俭建校,勤俭办学

  • 文章光德鎭上磜村新貌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9期  作者:朱萬才 出版时间:2002-12-01
    关键字: 光德镇上磜村 家乡风貌 公益建设 故居祖祠 教育事业

    阳光普照,金风送爽,第四届世界大埔同乡联谊大会直后,各侨团分组参加各乡鎭公益活动,台北市大埔同乡会代表一行,由县黄建庭先生陪同,特别安排参加光德鎭朱初别大道通车剪彩,并参观上磜村各项公益建设工程。十月卅日上午,上磜村口大道两旁站满了村中父老、子弟,人人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接嘉宾,代表团分乘三部专车,在村口下车,鱼贯入村,一时锣鼓喧天,土铳齐轰,炮竹震地,群众齐声: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山村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嘉宾们抵达水口,见古树林荫,景物清幽,流水潺潺

  • 文章王公璵公与地方教育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5卷 第3期  作者:張義壯  出版时间:1993-09-01
    关键字: 王公玙 官员 公益事业 地方教育 兴办中学 启兴中学

    墟沟王公璵公,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七日与世长辞了,离今天已是十年。他一九二二年离家去北平读大学,就很少在家,到一九二七年参政后,基本就不回家了。家鄕人与他年相仿者,见他都不多,至于幼晚之辈,见之更非易事。然家鄕人无老无少、无长无幼,一提起他几乎无不知者。这和他热爱家鄕、关心家鄕的公益事业是分不开的,家鄕有求,随即应之,家鄕有难,随即助之,特别是关心地方敎育,更是使人难以忘却。海属敎育落后,自不待言,到抗日胜利,公立中等学校,只有三处,一所是海州的省立东海师范

  • 文章愛國實業家·文化播種者——姚美良先生的心路歷程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3期  作者:何偉廉 出版时间:1997-02-01
    关键字: 姚美良 人物事略 文化教育 公益捐资 兴建家乡

    国内受教育。近年来他潜心研读有关客家源流方面的书籍,发现居住在粤东各县一百三十八个姓氏客家人的祖先,他们大多数系来自福建宁化石壁村,而且繁衍了世界各国将近五千万的客家人口;而他们的后裔中,有不少杰出的人物,如文天祥、张九龄、洪秀全、孙中山、邓小平、李登辉、李光耀等等,而这些人物在亚洲政治舞台上,都曾经先后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了寻根,美良先生于去年五月间亲自踏上了福建宁化石壁村那块土地。此后数月,他仆仆风尘曾多次往返闽西、香港和东南亚各地,联络海内外

共11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