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婚礼习俗共返回1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风俗习惯记述家乡古今婚礼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40卷 第1期  作者:金重武 出版时间:2008-01-10
    关键字: 传统婚礼 婚礼习俗 闹洞房

    每到春节前后,各种婚礼也相继拉开序幕,旅行婚礼、集体婚体、古今殿堂婚礼,都达到了高峰,与此同时,与众不同的新人要求自己的婚礼个性化。传统婚礼风俗在古今农村的婚礼场面出现了浓厚兴趣的感觉,全场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村就像一个大家庭,平时再有矛盾什么的,在对方办大喜事这天,也必定笑脸相对,见这种感觉就来自于迎亲当天最热闹的宴会,几十桌酒席就摆在院子里,大客厅里和邻居的客厅借宴,你想不到的是,无论桌灯、碗筷都是乡亲们自愿从家里凑来的,就连大厨也是从村里烧菜高手

  • 文章保安族人的有趣婚礼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38、39期  作者:馬清湖 出版时间:1992-01-01
    关键字: 保安族 婚礼习俗 有趣婚礼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按传统的民族习惯,要举行隆重的婚礼。在我们这个民族众多的国家里,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婚礼习俗。居住在甘肃省的保安族人的婚礼,可以说别具情趣。婚礼包括娶亲、送亲、迎亲和宴席。婚礼的日期,一般选在星期四和星期五。婚礼这天早上,新郞由家族中的七、八名男子陪伴,其中选一个已婚靑年男子,作新郞的伴郞,另外挑选两个年轻妇女作伴姑,一同牵着披红挂绿的马去娶亲。一到新娘家,先是媒人领着新郞和伴郞,向岳父母及新娘家族中的长辈问好,然后,娶亲的人

  • 文章貼紅雙喜婚俗起源於王安石 轉載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42卷 第1期  作者:楚寒 沈國楨 出版时间:2010-01-10
    关键字: 王安石 婚礼习俗 红双喜 习俗起源

    中国人逢有结婚吉庆时,爱在门户、窗牖、厅堂和洞房器物上贴上红纸双喜字,反映了人们盼望喜事成双来临的心理。这一习俗与北宋名臣王安石双喜临门的故事有关。相传王安石二十岁时从老家江西去京师汴梁赶考,途中为了方便,到汴梁城东舅父家中住宿。在城东门楼上,见到一副上联:「玉帝行兵,风枪鱼箭,雷旗闪鼓,天作证。」他摇头吟毕,不禁拍手称好。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场上笔试出众,主考官又传他面试,指著厅前的飞龙旗说:「龙王设宴,月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命他答对。王安石即拿

  • 文章僮族的婚礼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47期  作者:梁毅 出版时间:1990-01-10
    关键字: 壮族 壮族文字 婚礼习俗

    众多。从军离别故鄕将届四十年,岁月悠悠,故鄕事物,渐觉模糊,谨将记忆所及,特殊之婚礼,着笔报导,以重温故鄕风物,聊慰鄕思,尙请鄕贤指正。婚俗僮族由于民性纯朴,固守礼仪,男婚女嫁,悉经媒妁之说合。事经双方家长之同意后,即遵六礼而行,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缺一不可。纳釆:经媒婆登门提亲,得女方家长首肯后,进而相亲。其过程颇为有趣。僮族多早婚,有指腹为婚者。男在十六至二十岁。女为十三至十八岁。由于礼敎对男女管束甚严,藩篱重重,绝少异性交往,一旦

  • 文章枣阳婚丧习俗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19期  作者:謝憲文  出版时间:2002-02-01
    关键字: 婚丧习俗 婚礼 祭礼 贡香

    枣邑地接中州为襄南重地。自古人性鲠直。农乐耕桑,而少商贾,士务学问俭朴是敦。婚丧祭祀沿尙古礼。兹录摘民八至民十二年修纂之[1]志有关婚丧祭祀部分如下:㈠婚礼:「不论财,[2]以名柬为定。女家答柬亦如之。将娶,[3]卜吉期,先报女家。临期,具衣饰礼物,纳币厚薄称家。媒导婿亲迎,行奠[4]雁礼。女家欵[5]燕毕,婿先归。俟女至,相偕登堂拜神,毕,偕入洞房。设花烛,并坐飮茶。及夕合[6]卺于室,质[7]明,妇拜见舅[8]姑。出所制枕履为贽,次遍拜亲眷,三日

  • 文章北方婚嫁趣事多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2卷 第1期  作者:郭有文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北方 婚嫁 风土习俗 趣闻 婚礼

    家家户户都会有嫁娶,但花轿并不是每家都有的,而是富有的人家准备很多顶,用来出租的。富有人家都讲排场,迎娶要用八个人抬的花轿,称之为「八抬轿」;平常的人家多用「四抬轿」。新郞、新娘是现在时髦的称呼,那时新郞不叫新郞,叫「新女婿;新娘也不称新娘,叫「新媳妇」。「媳妇」一词本来是公婆对儿媳的称呼,但北方人对新娘不管辈份和关系,却一槪以「新媳妇」称之。一般人称「结婚」,男方为「娶媳妇」;女方那边则叫「嫁闺女」。经过「媒妁之言」以后,要先行「订婚礼」,但也不叫「订婚

  • 文章靑田早年鄕下的结婚礼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7卷 第8期  作者:項建章  出版时间:1995-08-10
    关键字: 家乡风俗 婚礼 习俗

    结婚的意义、礼记里说:「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简单说,婚礼包含了三种作用与意义,第一:它可以联络男女两姓、两族,甚至两国间的友谊,如汉代的王昭君、唐朝的文成公主,嫁甸奴、吐番为的是和亲。第二:婚礼完成后,可以使上祖宗的宗庙之礼,备而无缺。第三:新婚之后,燕尔敦伦,生男育女,緜延后代,以使先人血统遗续万年,老人常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此意也。我们靑田婚礼谈来趣味多多,先从提亲说起,提亲者不一定是媒婆,许多系亲友视

  • 文章赣榆縣簡介之四(禮俗)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4卷 第4期  作者:朱雲樵  出版时间:1982-12-01
    关键字: 节日 婚礼 葬礼 习俗 流程

    是自然化成,后者是严肃制定而已。其实两者源头则一,因我国历史悠久,地广人众,随着天然因素以及人性复杂,为的时代、地域、适应大众之需求,产生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故各地之俗也有不同,所谓「入鄕问俗」。然文化源流还是一样,虽各地之俗繁简有异,而「礼」均未可缺,如旧婚礼行跪拜、新婚礼行鞠躬,甚至信奉洋敎的到礼拜堂结婚,依然擧行婚礼,否则视为苟念,为人所耻。又因我民族文化,讲求人天合一,通常从心理良知感受上、受礼的自然约束力,产生道德精神敎育,无论是一种自然现象,或人与事

  • 文章鄕情瑣記(續)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22期  作者:張純義  出版时间:1990-06-01
    关键字: 风土习俗 迎亲 婚礼 人物回忆

    陪送,选用两个精致细瓷小碗,装满米面,上面帖上大红喜字,亦算陪嫁之米粮之意。再备两个与提灯的男孩相仿的女孩跟轿,在花轿进行时,前方左右,各一男孩提着一对大红沙灯。轿后的两边,则由两个女孩扶轿而行。现时婚礼中之牵沙花童,大槪就是根据着这个习俗演变而来的。接待准备妥当,女方则配合着先请算命先生看好的时辰,把女儿的长辫子梳上去成个扎角型,家鄕人把原配夫妻称为扎角夫妻的原因,大槪就是这个来由。梳洗打扮之后,行拜别宗祖及双亲之跪拜大礼,旋即笑声大放的由舅执辈背上花轿

  • 文章蒙古的婚礼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8期  作者:扎奇斯欽  出版时间:1981-02-01
    关键字: 蒙古秘史 婚姻习俗 婚礼 迎亲 出嫁

    前年在台北举行过两场西藏式的婚礼,当时有几位朋友问我蒙古的婚礼怎样?为何没有蒙古人在台北以旧日的礼俗婚嫁?我说:一则费用浩繁,二则此地也没有那样可以乘马驰骋的宽阔场所,倘因陋就简,未免会有画虎不成之嫌,所以没人举办。也有若干友人叫我把蒙古婚嫁礼俗写下来,做个介绍。在蒙古语文的文献中,最早一篇记述蒙古人婚嫁故事的,是大约在一二四〇年完成的蒙古秘史。其中有几段是描写十二世纪未期的婚姻制度和习俗。祕史说:「帖木眞九岁的时候,也速该勇士带他去他的母舅诃额仑夫人

共12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