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乡音共返回14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鄉愁外三章

    来源期刊:《松江鄕訊》 第3期  作者:杜雲之 出版时间:1959-06-01
    关键字: 乡愁 乡音 归乡

    一、乡音来到台湾,屈指算来,已有十年了。看看在台湾出生的孩子,一个个的长大了,讲的一口流利的国语,有时还难著几句「五只羊」,「莫法度」等台湾话,而家鄕话却生疏得反而不会讲和听了。有一天,有位同鄕光临舍间,说的是满口「鄕音」,我的孩子听了大半天,等他走后对我说:「爸爸,这位伯伯的话,有的我听不懂,他讲什么话呀?」幼时读唐诗贺知章句「少小离鄕老大回,鄕音无改鬓毛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鄕音」原是连络同鄕感情的基本,现在小孩子连家鄕话都不会

  • 文章鄕音正字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10期  作者:陳樂天 仇德哉  出版时间:1992-01-01
    关键字: 乡音 射阳方言

    附註:一、因打字無註音符號請編、讀者原諒。二、本文未完,待續。一劃一花數銅元五枚爲一花一檔謂一件事一發一同也如等他趕來一發上山入夥水滸一搭一處曰一搭鄕音讀一鐸一大躉一齊一頭傾歪在一邊一小撮一點點或說一小撮子一憋氣一口氣一桄線一束線一偡齊很齊整一滑啦一下子一疊子鈔票一疊同一達子一遞一句你說一句我說一句一塊堆謂一齊一同一頭沉喩有所偏向一骨碌翻身一滾一把掩穿衣不扣用帶隨便一繫一標貨猶一路貨一種貨一步一顛走路不穩一字一板形容口齒淸楚一敲一答猶一唱一和一成不變喩墨...

  • 文章談秦腔

    来源期刊:《陕西文獻》 第3期  作者:趙宋岑  出版时间:1970-10-15
    关键字: 秦腔 西北戏剧 乡音乡情

    秦腔爲西北各省普遍演唱之戲劇,今日其流行地區雖偏於一隅,不若平劇之普及全國,但秦腔之歷史甚爲悠久,在中國戲劇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細考戲劇源流,近兩三百年間,流行國內之重要戲劇,多有承襲摹仿秦腔之線索可尋。秦腔之起源難於稽考,但關中在周、秦、漢、唐各代,久爲全國政治中心,料必有以秦腔爲本之腔調流行。今日之秦腔當爲梆子腔、西皮調、亂彈三種揉合而成,試看以下清人之筆記:秦云擷英小錄談及梆子腔有云:「秦腔自唐、宋、元、明以來,音皆如此;後復間以絃索。至於燕京及齊、...

  • 文章漫談海州的鄕音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卷 第2期  作者:伊凡 出版时间:1979-09-01
    关键字: 乡音 乡野趣谈 发音特点

    沭阳鄕土志略」的末段「方言」栏,曾搜集一些;大致海州方言区域内均能适用,不妙参阅。四、连云市的语言,「小异」于正统方言区域者,约为1语音较重,如「里头」的「头」字,应为阳平,该处则读为阴平,约如「偸」字音。因此,连云一带俗称「海里头」,人亦遂称之为「海里偸」以诮之。至「根」、「享」等阴平字,读起来也觉到鼻音和喉音较他处为重。2语尾比较拖长。在此且引述一段往事,藉作说明。大约在二十四五年间,有两位朋友,慕连云港之名,拟往参观。我介绍他俩住在墟沟鎭。这里离海港约

  • 文章梅縣的童謠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刋》 第4期  作者:張公鼎  出版时间:1990-02-04
    关键字: 梅县 童谣 乡情乡音

    童謠,顧名思義,那是指兒童的歌謠,和大人唱的歌謠——山歌,有所不同,童謠是細人子練習口才的工具,輕鬆而活潑,趣味又簡單,同時因爲童謠是有韻的,朗誦起來自然順口,合拍動聽,所以,只要小時候唸熟了,一直到老,都可以牢記不忘。我們梅縣,無論城鄕,各家各姓,絕大多數都是聚族而居,上屋連下屋,新屋老屋,少則三五座相連,多則十座八座連聚而居,屋前屋後,多半有空地或禾坪,或者小岌崗,這些空地岌崗,正是小孩子遊戲的好場所,每當天氣晴和的晚飯以後,各家兒童,都不約而同的聚...

  • 文章泰順方言蠻講解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5卷 第1期  作者:黄文驥 出版时间:1989-02-01
    关键字: 乡音乡情 泰顺 方言

    溫屬泰順縣明景帝景泰三年(西元一四五二年)析原瑞安縣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共五都,及原平陽縣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三都共八都組合而成。泰順語言,槪可分爲兩類,卽原屬瑞安縣部份,皆操由溫州話五十里一小變,一百里一大變,變成瑞安話,三溪話,莒江話,而泰順城裏話,接壤地區,雖語音有異,但可相通,越區則發生困難,泰順話與溫州話,部分聲同韻不同,或聲調(平仄)不同,如「有」爲一又與一ㄠ之分,「不」爲ㄈㄟ與ㄈㄨ之分,部份聲韻均不同,再加上不同之口頭話,說...

  • 文章陝西風俗考(二續)

    来源期刊:《陕西文獻》 第3期  作者:本社  出版时间:1970-10-15
    关键字: 陕西 风俗 乡音乡情

    周自后稷封於邰。始播百穀烝民。乃粒萬邦作乂其後。公劉立國於豳。復脩后稷之業。而風俗以厚。其民勤稼穡。「詩曰一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距同我婦子饁彼南畝又日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貴家大族。皆力蠶桑。「詩曰爰求柔桑釆繁祁祁」上下之情,交相忠愛。「詩曰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又曰爲公子裳爲公子裘言私其豵獻豣丁公又曰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老者慈幼。少者敬老。「詩曰入此室處以介眉壽」太王居豳。時猶尙質。「詩日陶復陶穴未有家室蓋地近西戎而苦寒故其俗如此」文王之時。德化大成。考之二南。...

  • 文章陝西風俗考(四)

    来源期刊:《陕西文獻》 第4期  作者:本社  出版时间:1971-01-15
    关键字: 风俗 乡音乡情 陕西

    涇陽爲西安屬縣,政繁而道衝,俗美而習蔽,民逐末於外者八九。「康對山集」涇邑故邇邠、岐、豐、鎬之間,相傳之美可知。明初頗近古人,尙朴素,城市衣履稀有純綺,鄕落父老,或簷帢。靸履不襪,器惟瓦甆,屋宇質陋。崇儒薄吏。與其吏也寗賈。故仕宦,視昔十倍,富人亦數倍之。婚喪酒醴,漸以豪華相尙,惟剛正負氣,不爲靡靡之習,古今不甚殊焉。「涇陽縣志」三原物產阜蕃,習俗淳雅,民恥爭競,有禮遜風。「圖經」士勤學問,民多商賈,婦翁非慶賀不面見,長幼雖異姓亦有序,婚喪有相助之儀,時...

  • 文章聊聊家鄉農村組會故事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 第17期  作者:凌正名 出版时间:2003-02-15
    关键字: 故乡往事 组会故事 乡情乡音

    濃厚鄉情今何在?不堪回首話當年。昔日盛行於農村之互助會,現已逐漸沒落,吾等來台半世紀有餘,年已近耄,猶憶梅屬各氏族,對社會組織邀集互助會之盛,足以傳述者如下:元末明初時,各氏族紛紛遷徙粵東,其時政府對百姓只有徵糧徵稅,而無管理及保護百姓能力,可言任其自生自滅,不為過也,故民多愁怨,只有自求多福,而多族群雜居一處,生安亦多問題發生,如平遠縣大柘有姚林凌三姓,石正有凌王陳謝四姓,梅縣李坑有凌李二姓,龍虎有凌曾二姓,以上均為大姓,大姓之外,尚有小姓雜居,因此各...

  • 文章答客問——閒話楹帖

    来源期刊:《臺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 第3期  作者:古貴訓  出版时间:1989-02-12
    关键字: 楹帖 乡情乡音 历史集萃

    楹帖爲我國藝苑之特有文體,梅州通稱曰對聯,謂其體製對稱而意相連貫。言簡意賅,施無不適,若珠聯璧合,允稱藝苑奇葩。由於雅俗共賞,遂見重於士林,每有佳作,不愧鴻篇,互相傳誦,視同瑰寳。余少不力學,昧於斯道,年過五十,始悟珍饈之未嘗一啖而垂涎欲滴,乃摹擬其方,以自和鹽梅,而調鼎鼐。頃承下問,未盡所懷,遂不覺重言之以就敎俊彥。少日鄕居,常見鄰里婚喪喜慶每多以楹聯爲賀爲弔,初以爲禮俗之不可或缺者。稍長偶遊名山勝水,登臨古刹叢林,在在亦皆楹聯滿眼、美不勝收,且均出諸...

共147条记录 1/15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