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民俗艺术共返回1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秦腔頌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23、24期  作者:張佐鵬  出版时间:1990-12-01
    关键字: 秦腔戏剧 地方艺术 民俗艺术 诗词

    一华夏文化西向东,秦腔原为戏曲宗,陕台相隔千万里,岁岁年年扬秦声。二西北五省两地方,文化艺术千百项,民间技艺尙传统,四亿同胞喜秦腔。三秦音高亢气如虹,激昂声振山林中,北国多出豪侠士,实系戏曲敎化功。四秦腔艺术传宝岛,青年学子纷来学,王宝钏与陈世美,剧情感人技艺高。五演唱秦腔有剧团,勤习亦组自乐班,每年均在舞台演,发扬文化艺灿然。六爱国爱鄕此心同,每当秦腔演出中,同鄕相互争相吿,鄕音感人显眞情。

  • 文章大埔傳統舞藝名震京師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6期  作者:郭成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大埔县 传统舞艺 民俗艺术 舞蹈种类 国际声誉

    荣获国家「民间艺术之乡」称誉,曾在北京及中南六省演出,中央电视台录影,深受赞美。广东省大埔县民间舞蹈由来已久,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且有广泛的群众性。每逢春节、元宵或其他盛大喜庆活动,各地的狮班、鲤班和龙班不分昼夜,过乡走村上门串户表演,深为群众喜爱。此外,还流传到香港、新加坡等地,备受海外侨胞的欢迎赞誉。现将主要种类介绍如下:双龙戏珠花环龙花环龙原名「软腰龙」,起源于大埔县茶阳镇下马湖村。二〇〇多年前,下马湖村民为祭祖宗祠,自发组织舞龙活动。所舞的龙用竹

  • 文章陝東地區農閒活動素描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8期  作者:岳峻天  出版时间:1986-10-31
    关键字: 陕东地区 民间活动 民俗艺术 庙会 娱乐活动

    施肥播种杂粮,杂粮包括糜子、荞麦、绿豆、扁豆……等,家鄕人称杂粮叫做「秋」,意即在秋天成熟收割也。秋天来临杂粮收割完毕,则又是种麦的时候了,种麦也是大事,又得重新整地施肥,人们直到把麦子播种完成才算松了一口气,所以一年中前三季农村中是不大举办娱乐活动的。一切的娱乐活动要到农闲时节才会有,每年冬季天气转冷,田间耕作几乎全部停止,于是各地民俗游艺活动相继登场,其中大部分选在农历春节前后,有小型的也有大规模的,有短期的也有长时间的,大致情形如下:一、自乐班:自乐班

  • 文章大埔客家民俗风情摄影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6期  作者:楊燕秀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客家风俗 婚俗 民俗艺术 摄影作品 汉乐

    2008年元宵節《婚嫁》攝影:劉靈亮《雙龍戲珠》攝影:黃克強《鬧》攝影:唐並能《還福》攝影:張洪德《漢樂新秀》攝影:黃克雄《五鬼金獅》攝影:黃克雄《迎大帝》攝影:劉靈亮

  • 文章大埔首創舞台山歌據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0期  作者:飛虹 出版时间:2004-02-01
    关键字: 大埔县 舞台山歌剧 民俗艺术 客家文化

    广东客家地区侨乡大埔县素有「文化之乡」称誉。人文荟萃,教育发达,汉剧、汉乐、汉曲等地方剧种不少,山歌、五句板、木偶腔等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山歌,花繁叶茂,雅俗共赏,老少同唱,千年不衰。大埔县客家山歌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是中国民歌宝库中一支独秀的灿烂奇葩。喜创东风第一枝客家山歌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地发展。它逐步由山上、田头唱,发展为由文艺团体在舞台上演唱,其形式也越来越多,丰富多彩,由独唱、对唱、小演唱、表演唱发展到山歌轻音乐、山歌剧等

  • 文章沈映冬訪中南美榮歸 宣揚大中華悠久文化 與各國人士建立友誼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37期  出版时间:1972-11-20
    关键字: 沈映冬 参访中南美 国际文化交流 民间艺术访问团 民俗艺术资料

    本会监事沈映冬鄕长,是我国的名诗人、书法家,对中华文化有深入硏究,我政府鼓励民间从事与国际人士文化交流工作,建立各国人民与我的良好友谊,我国第一个民间艺术访问团世界社中国同志会于九月间访问中南美洲,团长是李石曾先生,沈映冬鄕长是重要团员,先后访问瓜地马拉、萨尔瓦多、哥斯大黎加、巴拿马、秘鲁、巴拉圭、阿根廷、乌拉圭、巴西、委内瑞拉、盖亚纳等十多国家,每到一地,介绍中华文化,收集中南美洲的民俗艺术资料,与各国艺术界人士举行座谈会,介绍我国故宫的幻灯片,展出

  • 文章詹國祥致力保存「皮影劇」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4期  作者:李映廷 出版时间:1979-04-25
    关键字: 詹国祥 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传承 民俗艺术

    随着电影、电视倡行之后,我国古老的民俗艺术之一的皮影戏已告式微。詹国祥有感于此道已衰,但「皮影人」却被英国人珍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中,无疑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値,所以决定收存、制绘近四十年来的皮影戏脸谱及表演技术公诸社会,并希望寻得家境淸寒、有伦理观念而爱国家、爱民族的靑年继其衣钵。詹国祥现年五十二岁,原籍河南省罗山县,现任职于嘉义县税捐处。据他硏究指出,皮影戏在我国约有一千九百余年的历史,它在历史上正确出现的时间,还是在汉武帝时,「搜神记」即有如此记载

  • 文章溫州黃楊木雕淺說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0卷 第3期  作者:張懷宇 出版时间:1994-06-01
    关键字: 黄杨木雕 起源 民俗 民间艺术

    有所发展。每逢民俗活动日子,到处张灯结彩,各种各样工艺品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商品。黄杨木雕也就在这种社会风俗的影响下得到了发展。三是龙灯档的影响。温州偏居东南,历年没有战祸,民众生活比较安定,群众性的民间艺术活动非常活跃。特别是乐清的灯板龙,上面装饰著一组组小型圆雕人物。眞题材都是『水浒』、『白蛇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或戏曲人物,造形别致,构图新颖,有力地促进了黄杨木雕的改进与发展。四是反帝爱国运动

  • 文章鼠年話鼠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0卷 第1期  作者:張天生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渊源研究 民俗采风 民间禁忌 文化艺术

    。鼠,民间习俗博杂,畏之,恨之为民俗崇拜「四大家」「五大门」之一。浙江俗谓:「鼠鸣如数钱声,若在前半夜主得财,若在后半夜主散财」的禁忌。家中禁忌,老鼠突然成群迁离他去,谓不吉;将犯火灾。湖北一带俗呼「先鼠」为「失水」。遇见「白鼠」,犯凶,主生火或遭无名不测,还有鼠疫染身之忌,故「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又为宠物的是:布丁鼠,枫叶鼠,黄金鼠,银狐鼠。」鼠的文化艺术宋,王应麟「困学记闻」卷九、记:「既讲十二生肖,还涉到十二生肖文学作品,深深广泛地介入了中华文化各领

  • 文章舞蹈活化石——雞嘴豬嘴舞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70期  作者:楚南 出版时间:1997-10-01
    关键字: 舞蹈艺术 民俗文化 滚傩神 东湖文化 起源

    乐安 楚南被中国舞蹈硏究会称为舞蹈活化石的江西省乐安县东湖村鸡嘴猪嘴舞,日前引起了国内许多相关团体和专家的瞩目。东湖鸡嘴猪嘴舞,又称「滚傩神」,是傩舞的一种形式。远在宋时,东湖便流传着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表演时,要戴上貌似鸡、猪的木雕面具,其舞姿动作,一直保持着古朴、粗犷、优美的风格,代代相传,从古到今。有关鸡嘴猪嘴舞的起源,乐安县志没有记载,只是在民间流传着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据东湖的百岁老艺人杨演中(生于一九一八年)介绍,不知是那朝那代,乐安境内

共19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