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父母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清初晋籍台湾父母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期  作者:郭榮生 出版时间:1975-01-01
    关键字: 清朝初期 父母官 晋籍

    淸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克台湾,收入大淸版图,需治殷切,有晋籍儒生二人,先后被命为台湾父母官,一位是山西崞县的张,于康熙二十九年署诸罗知县(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乱,台湾厅县相继沦陷,惟诸罗坚守年余,五十三年乱平后,特诏改为嘉义县)。一位是山西曲沃的卫台揆,于康熙四十年,任台湾知府(淸台湾府辖一厅四县,即埔里厅、台湾县、彰化县、云林县、苗栗县)。这两位父母官,在任期间,勤政爱民,持身廉洁,对拓殖地方,振兴文敎,碌力以赴,满任升官他去,鄕民念其德,倶建祠祀之。连

  • 文章忆岳父母大人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6期  作者:樊傑生 出版时间:2005-07-01
    关键字: 忆岳父母 诗词 怀念追思

    民国四十七年作者在台湾台北市北投军医院接受精神科训练后,一直留在该院工作,期间结织同鄕王其颖女士,相恋两年半,终成连理,所以我的学业与婚姻都是在宝岛完成的,尤其是岳父母大人的训诲,视婿如子的亲切态度,始终如一,对子婿的厚爱,使我没齿难忘;再者,岳父王竹咸、岳母孟香兰(湘南)都是太原人,彼此倍加亲切,所谓「人不亲土亲」,乃于民国八十二年返台北省亲回美后,感触良多,情感难抑,因而不自量力,尝试以「诉衷情」词牌,塡嵌名词两阙,以志岳父母恩德。诉衷情(忆岳父)竹

  • 文章母親節的懷念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6期  作者:韓梅林 出版时间:2005-07-01
    关键字: 父母故事 怀念母亲 追思缅怀

    最后决定将家当处理一下,带着我和哥哥回哈尔滨外婆家,生活虽苦,但尙能在艰苦中活下去。也就是这一年,是祖父逝世三周年,母亲带着我们兄妹,回到山西徐沟县北尹村纪念祖父,同时也能和大伯父母、姑母等见面团圆,眞是难得。哈尔滨自民国二十(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就落入日本魔掌之下,对于抗日份子大肆搜捕,甚至牵连无辜,母亲带着我们惊恐不已,唯恐使外婆家受到无端灾害,于是母亲又带着我们星夜离开哈尔滨去天津,在天津找到了世交又是同鄕的高文轩先生,在高世伯的安排下,我们一家

  • 文章父母——樊亮伉俪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4期  作者:樊傑生 出版时间:2004-07-01
    关键字:父母 怀念追思 诗词

    我的父母已于十年前先后去世,听到消息的那天夜里,我在纽约州立马西医院任职精神科医生,整夜未眠,乃写了这短短的「记父母」文挂在客厅迄今。伟哉吾父。待人忠厚。众人尊敬爱家鄕。勤俭耕耘。辍学奉亲。克尽孝心把名扬。浮山区长。骡马代步。政风廉明事事昌。红军过境。略地同蒲。心怀坦然若平常。幷城应试,主张公道。沁楡三年永流芳。布衣粗食。克勤克俭。立身后世成典章。慈祥吾母。温柔文静。卒业女校学行飏。事奉翁姑。不暇席暖。独理家务体康强。鱼白即起。做饭缝衣。未有片刻可徜徉。方块识字

  • 文章纪念父母回馈桑梓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2期  作者:祁昌年 出版时间:2003-07-01
    关键字: 探亲祭祖 纪念父母 奖学金 国民教育

    我在民国三十八年大学刚毕业即渡海来台,七十九年公职退休后,返回故里临汾市探亲祭祖;别离四十多年,父母已经作古,「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待」。家鄕交通建设方面修了几条马路,但农村经济尙待开发,国民教育落后,国校教室门窗失修,课桌椅残缺。我在村中鄕亲建议下,捐了一笔钱,修理本村国校的门窗,添置课桌椅。我想起民国四十三年,我刚担任高雄县政府财政主管时,高县偏远鄕村国校教室残破及捐资兴学情形,深深体认鄕村父老,对国民教育的急迫需要与重视,也想起民国五十六年

  • 文章追思親恩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47期  作者:朱希平 出版时间:1996-01-01
    关键字: 追思父母 人物简介 相关事迹

    自幼家教甚严,外祖父思想开明,从不重男轻女,母亲和舅舅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四书五经、唐诗、以及书法珠算,充实了他们的童年。所以日后母亲写的一手清丽脱俗的字,或年节春联、或写信、或签名,令人看了赞赏。母亲的求学经过十分辛苦,十二岁即离开家鄕远赴关外县城读书,学期结束方可回家。每年要经过地理上著名的雁门关四次,每当严冬时节,北风吹、雪花飘,冰天雪地,骡子车走在那无人烟的黄土高原,艰辛凄苦是可想而知。母亲当然感念外祖父母的苦心与培育。学业品格

  • 文章孝親文化的現代意義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0期  作者:董建華 出版时间:2007-07-01
    关键字: 孝亲文化 现代意义 百行孝为先 奉养父母 尊敬老人

    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仅是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石,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政治生活基石。由于社会历史的巨大变迁,孝道的涵盖面已局囿于家庭与亲子之内,人们不再把它推衍与延伸。伴随着孝道观念的缺失,必出现家庭关系紧张、社会秩序混乱。为此,在当今社会。弘扬传统的孝文化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及时代价值。一、百行孝为先《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礼记.祭义》则有:「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从《孝经》及《礼记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