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鳴天下白

 发布日期:1968-05-25

臨安高逸鴻作

在自由中國當代書畫家中,高逸鴻先生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尤其關於花鳥蟲魚方面,論者莫不推崇高氏爲當代第一把手。

高先生爲浙江臨安縣人,民前三年出生於杭州西子湖畔。所以他是一位道道地地的我浙同鄕。他從事繪藝已四十餘年,早歲即爲西冷印社社員,曾在全國各省擧行過數十次書畫展覽,並在東南亞如泰國、菲律賓、越南、寮國、香港等地及臺灣美國新聞處主辦之中國畫展,菲律賓國際博覽會展,中日書畫交換展,巴西藝術展,哥倫比亞國慶展,中國書畫藝術世界巡廻展覽等參加展出,莫不好評潮湧。他於民國五十二年獲敎育部最高榮譽的藝術奬金,五十四年十二月獲中國詩人聯誼會榮譽奬狀。前後曾任中國文化學院敎授,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書法學會理事,中國美術協會理事,全國畫展作品審査委員,臺灣全省美展作品審査委員及國際婦女會美術比賽評判委員等。前年八月曾應美國務院邀請,偕黃君璧大師去美講學,並作巡廻展覽,歷時五月,載譽歸國。現在和平東路寓所設帳課徒,門下桃李,且多當代知名之士。他是臺灣最早一個畫會——「七友畫會」會員之一,也是「壬寅畫會」和「六儷畫會」的中堅份子。

高先生性情豪邁,待人誠樸而厚道。他不但畫好,書法也有極高造詣,曾深硏顏、柳、歐、蘇、章草、石鼓、黃山谷、米元章各家書體而自成一格,能書眞、草、隸、篆,無不精妙絕倫。夫人龔書綿女士,任敎臺北師專,亦爲知名畫家。





國父「實業計劃」中的浙江建設

作者:周開福 发布日期:1968-05-25

國父手著的「實業計劃」,是我們國家建設的藍圖,其中主要的六大計劃,提綱挈領,指示明確,除了第一計劃外,其餘五大計劃,或多或少,均與我浙江省有關,數十年來,恭讀細硏,隨時筆記,愧乏心得,茲値「浙江月刊」問世,不敢藏拙,尙祈鄕賢先進,不吝指正!

(一)

國父實業計劃中第二計劃第一部爲建設東方大港。 國父說:「上海現在雖已成爲全中國最大之商港,而苟長此不變,則無以適合於將來爲世界商港之需用與要求。……據第一計劃中,吾所擧之四原則,則上海之爲中國東方世界商港也,實不可謂居於理想之位置。在此種商港最良之位置,當在杭州灣中乍浦正南之地,依上述四原則以爲觀察,論其爲東方商港,則此地位遠勝上海,是以吾等於下文將呼之爲計劃港,以別於現在中國東方已成之商港,即上海也。

(二)

第三計劃之第四部爲建設沿海商埠及漁業港。國父指示,除建設三個世界大港,四個二等海港之外,更要建設九個三等海港及十五個漁業港。

九個三等港,自北至南爲:1葫蘆島、2黃河港、3芝罘、4寧波、5溫州、6厦門、7汕頭、8電白、9海口。在此九個三等港中,寧波、溫州兩港,均在浙江境內,對於寧波港的評價是:「寧波亦一老條約港也,位於浙江省之東方,甬江一小河之口,此地有極良通海路,深水直達此河之口,此港極易改良,只須範之以堤,改直其沿流而曲處,直抵城邊,寧波所管腹地極少,然而極富。其人善企業,其以工作手工知名,肩隨於廣州,中國之於企業上得發展者寧波固爲一製造之城市地。」對於溫州的評價是:「溫州在浙江省之南,甌江之口,此港比之寧波,其腹地較廣,其周圍之地區,皆爲生產甚富者,如使鐡路發展,必管有相當之地方貿易無疑。」

此外,國父又謂:「然除此十六港以外,中國沿岸仍有多建漁業港之餘地,抑且有其必要。故吾意在北方奉天、直隸(河北)、山東三省海岸應設五漁業港:1安東、2海洋島、3秦皇島、4龍口、5石島灣。東部江蘇、浙江、福建三省之海岸,應建六漁業港爲:6新洋港、7呂四港、8長塗港、9石浦、10福寧、11湄州港。南部廣東省及海南島海岸,應建四漁業港爲12汕尾、西江江口、13海安、14楡林港。以此十五漁業港,合之前述各較大之港,總三十有一,可以連合中國全海岸線,起於高麗之安東,止於近越南之欽州,平均每海岸線百英里,可得一港,吾之中國海港及漁業港計劃,於是始完」。

綜觀 國父所訂海港及漁業港計劃之三十一港之中,寧波、溫州兩個三等港,長塗、石浦兩個漁業港,都在浙江省境內,而且上海港與福寧港,亦與浙江海岸關聯,即此可見 國父對於浙江海岸之建港至爲重視也。

(三)

第四計劃之第二部爲建設東南鐡路系統。本系統縱橫布列於一不規則三角形之上,此三角形以東方大港與廣州間之海岸線爲底,以揚子江重慶至上海一段爲一邊,更以經由湖南至廣州、重慶爲甲線第二邊,而以重慶爲之頂點。此三角形全包有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並及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廣東之各一部,此地富有農礦物產,而煤鐡尤多,隨在有之,且全區人口甚密,故其建鐡路必獲大利。本部鐵路線共分十三路,其中四路均經過浙江境內,如:東方大港——廣州線:此線自東方大港起,至杭州折囘西南行,遵錢塘江左岸,過富陽、桐廬、至嚴州(建德)及衢州,更經過浙贛省界,至廣信(上饒)。……以至廣州,長約九百英里。

福州——鎭江線:此線起自福州,經羅源、寧德,以至福安。於是進而踰閩、浙邊界,以至泰順、景寧、雲和、處州(麗水),於是進往武義、義烏、諸曁以達杭州。杭州以後,經德淸及湖州(吳興)踰浙江省界,以入江蘇,循寧興、金壇、丹陽之路而進,以至鎭江,此線長五百五十英里。

溫州——辰州線:此線自溫州新港起,循甌江左岸而上,至於靑田。由靑田進向處州及宣平,轉而西出浙省界,入江西之玉山,自玉山經過德興、樂平……入湖南之瀏陽,遂至長沙,由長沙經寧鄕,安化、以及辰州(今沅陵)與廣州、重慶,甲線及沙市興義線會合,長約八百五十英里。

東方南方兩大港間海岸線:此線向南方大港廣州起,與廣九鐡路採同一方向,行至石龍,乃自擇路線,取東江沿岸一路以至惠州,由惠州經三多祝、海豐、陸豐、轉東北行,至揭陽及潮州,潮州以後,經饒平出廣東街,入福建之詔安。自詔安經雲霄、漳浦、以及厦門,由厦門歷泉州(晉江)、興化,而至福州省城。用與福州、鎭江線同一之方向抵福安,乃轉而東,至福寧(今霞浦),又轉而北,至福鼎,過福鼎後,出福建界,入浙江界,經平陽至溫州。於溫州渡甌江,進至樂淸、黃岩、臺州(臨海),又進歷寧海,至於寧波,以爲終點。即用杭甬鐵路,經杭州以與東方大港相接,此線自廣州至寧波,長約一千一百英里。

(四)

第五計劃爲有關人民日常生活之工業計劃。國父說:「據近世文明國言,生活之物質條件,共有五種,即衣、食、住、行及印刷是也。吾故定此類計劃如下:一、糧食工業,二、衣服工業,三、居室工業,四、行動工業,五、印刷工業。

凡此五種工業計劃,或詳或略,國父均有正確之指示,唯其所言,均從全局着眼,作大原則之指示。間有提到因地制宜者,亦祇是指出較大的區域,而未有特別指出某一省份,如在糧食工業部門說:「吾意揚子江及南部中國諸大城以米食爲主者,當多設磨米機房。揚子江以北以小麥、蒸麥及米以外之他榖類爲主食者,其諸大城鎭當設磨麥機房。」如在衣服工業部門說:「吾意國際發展計劃,應於每一養蠶之縣,設立科學局所……次乃於適宜地方設繅絲所,……最後乃設製綢工場……。」

「吾意國際發展計劃,當於產棉區域設諸大紡織廠……。」如在居室工業部門說:「中國四萬萬人之中,貧者仍居茅屋陋室,北方有居土穴者。而中國上等社會之居室,乃有類於廟宇,除通商口岸有少數居室依西式外,中國一切居室,皆可謂爲廟宇式,……」。如在行動工業部門說:「唯中國現在尙無法使個人行動容易,因古時大道旣已廢棄,內地尙不識自動車(即摩托卡)爲何物……」。

所謂「古時大道旣已廢棄」,究在何省何地,雖未曾明白指出,但筆者於抗戰時期,從事游擊,踪跡遍兩浙,深覺 國父指示,均有根據。如印刷工業部門說:「中國所有製紙原料不少,如西北之天然森林,揚子江附近之蘆蒂,皆可製爲最良之紙料……。」,所謂「西北」、「揚子江」附近,均包括許多省份,而並非限於某一省某一地也。究其實際,浙江顯然包栝在內。

(五)

吾人從 國父在杭州、紹興、寧波等地之數次演講內容來硏究,則可窺測 國父所創導與民生有關之各種工業,浙江省所佔量顯然很重,茲分別摘述如次:

民國五年八月十六日在杭州督署歡迎會演講,說四年前曾到杭州,今日重來,見道路修治,氣象一新,足見浙江之進步,至於此次獨立各省,而雲、貴、廣西,均貧瘠之區,廣東經此戰禍,亦糜爛不堪,唯浙江屹然不動,於財政上受影響亦尠,以諸君之力,竭力整理,必能使浙江爲全國之模範。又說:「即就浙江而論,爲產絲最富區域,如能聯合隣省,若江蘇、若安徽,自辦工廠,以所產之絲製成綢緞,以供全國之用,則挽囘利權,實非淺鮮。就此而論,則前文所述於「適宜地方」設繅絲所,設製綢工場,所指何地,可不言而喻了。

國父於同月二十日在杭州省議會演講,則特別指示解決土地問題,同月二十三日在紹興商會演講,則鄭重指示淸㓗、衛生問題。同月二十四日在寧波歡迎會演講,稱贊「且凡吾國各埠,莫不有甬人事業,即歐洲各國,亦多甬商足跡,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揩也」。又說:「寧波風氣之開,在各省之先,將來整頓有方,自可爲各省之模範。」並且訓勉甬人,欲求自治之有效,要注意三端,第一、振興實業;第二、講求水利;第三、整頓市政。。最後又詳細指示如何辦理平均地權之要領,叮嚀懇切,令人感動之至。總之,國父期望浙江人民生活改善,成爲全國各省模範,情見乎詞,如以今日臺灣的情形來說,等於是說要建設浙江爲三民主義模範省,作爲建設全國各省的模範了。





紹興的禹王遺跡

作者:筱臣 发布日期:1968-05-25

大禹是傳說中我們祖先第一個爲民治水的英雄,他那種「八年在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勤勞治水的精神,一直在民間傳爲佳話,他的開發中國的偉大抱負,永遠受到後人的敬仰。直到如今,在浙江紹興的一座大禹陵,還是人們常去瞻仰的地方。

大禹陵在紹興稽山門外五六里,有築在水中央的石塘板路和公路各一條相通,相傳大禹東巡死後葬在這裏。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靑年時期就曾上會稽(今名紹興)探禹穴,到這裏來採訪過大禹治水的故事。史記「夏本記」上有這樣記載:或云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

「越絕書」(東漢袁康傳)書上也有所載:「及其王也,巡狩大越,見耆老,納詩書,實銓衡,平斗斛,因病亡,死葬會稽。葦椁桐棺,穿壙七尺,上無漏泄,下無積水,壇高三尺,土階三等,延袤一畝。」可見當時葬禹是很節約的。

據考古學家說,最早禹陵叫禹冡,自從漢朝開始,才把皇帝的墓稱爲「陵」,所以禹陵是漢代以後的事情。如今陵墓上,屹立一巨石,鐫以「大禹陵」三字,是明朝一個紹興知府南大吉的手筆,陵墓南臨淸澈如鏡的若耶溪。

禹王廟在大禹陵旁,建於梁大同十一年(公元五四五年)。廟宇雄偉,五進殿宇,金碧輝煌,相映在翠峯重叠,聳峙廻環之中,看起來氣象萬千。浙江除杭州靈隱寺外,幾乎很少有寺宇可與禹廟相比。

當你一走進禹廟大門,便看見面對正殿的方向,豎着一座高大的石碑,這就是有名的「禹碑」,又名「峋嶁碑」,相傳爲大禹治水時所刻,鐫七十七字,像繆篆,又像符籙。禹碑旁有刻着「禹穴辨」的石碑,此碑爲淸刻,上書有關禹穴的考證。越「百步金階」至大殿,就可以看到「負斧扆而朝侯」的大禹立像,像高達殿頂,要仰起頭來才看見他戴着冕旒的臉,塑像原爲坐像,兩旁還有文武侍從。辛亥革命不久,曾一度修葺禹廟,經章太炎和紹興人之硏究,以爲古天子會諸侯是直立的,禹旣會諸侯於會稽,應改塑立像;兩旁侍從究爲何人,古籍無可査考,因此沒有重設塑像。

在大殿左側是「窆石亭」亭子裏矗立着一塊高約六尺时「窆石」,頂端有一個碗大的洞。傳說這塊巨石的石灰岩下面,才眞是大禹眞正葬身的地方。「窆石」上有很多刻字,其中「四年王石」等字,金石家鑑定爲漢刻。禹陵和禹王廟,在歷史上一直是浙東最負盛名的亦跡之一。大詩人李白、元稹、陸游等都曾經攀登過會稽山當峯爐,遊覽過禹陵。陸游的故山詩,就是當年春遊禹陵的紀錄:詩云:

「禹陵行樂盛年年,獨轂爭先罨畫船。十里煙波明月夜;萬人歌吹早鶯天。花如上苑常成市;酒似新豐不値錢。老子未須悲白髮,黃公壚下且閑眠。」

又淸人厲樊榭亦有詠禹廟一半兒詞云:

雲根不出廟庭隅,神怪當年豈盡誣,塑壁尙存山海圖,看模糊,一半兒蝸涎,一半兒雨。」





郭耕餘先生其人其事

作者:鄭英 发布日期:1968-05-25

郭耕餘先生浙東寧海人,生前急公好義,爲桑梓服務不遺餘力,抗戰勝利後,因鑒於鄕間無中學,凡小學畢業無力遠出升學之子弟,多吿失學,乃捐資在其故里長洋村,興建「私立正學中學」,並以紀念鄕賢方孝儒先生之精忠大節。該校於三十六年開始招生,至三十八年已有學生三百餘人,惜爲變亂而放棄。在興學之同時,耕餘先生復以鄕間衛生醫療機構欠缺,婦女難產與同鄕患急性盲腸炎而吿喪生者,間常有之,曾籌劃興建綜合性外科醫院,奠基甫定,亦因變亂而擱置。

耕餘先生原於上海繼承父業,從事工商,三十七年底大陸局勢日非,乃轉移部份資金至香港,投資實業,慘淡經營,復具規模,經常濟助流落客地之鄕親,關懷同鄕福祉之初衷,毫未稍懈。五十三年,計劃在臺北郊區購置山地,闢建浙江同鄕公墓,以爲旅臺同鄕年邁身後無力營葬者,得有安息之所;並擬議設置奬學金,以奬掖同鄕優秀靑年子弟努力向學,惜以不久病逝而未付實施。其哲嗣正達先生,秉承父志,於五十六年起,每年捐獻新臺幣貳萬元,設立郭耕餘先生奬學金,委託臺北市浙江同鄕會代辦,惟以名額有限,每學期確屬淸寒而又優秀之同鄕子弟,另由同鄕會籌發助學金以示鼓勵,總計受益者凡七十餘人,今春復商得郭先生遺族同意,此項奬助學金,全部由郭先生遺族負擔。

郭耕餘先生忠誠敦厚,講信修睦,自奉節儉,持家謹嚴,在家鄕爲莒里謀福祉,在客地爲同鄕盡義務,嘉惠靑年,兼顧貧困。百年後,復由其遺族繼承關愛同鄕之願望,設置奬助學金,使我旅臺之淸寒優秀同鄕子弟,得受其恩澤,殊爲難能可貴,故樂予爲推介。





欣聞「浙江月刊」創刊

作者:陳肇英 发布日期:1968-05-25

民國三十八年,政府播遷來臺,浙之忠貞人士,追隨政府抵臺者,爲數甚夥。二十年間,生聚敎訓,以孳以蕃,散處各地,薈集固難。幸有我浙江同鄕會之創設,歷屆理監事不遺餘力,爲鄕人服務,乃得聲氣互通,急難相助。然寒暑十九其易,當年之豪壯者,於今老矣;昔之老者,現已耄耋矣;而今之少壯,歷經離亂遷徙,鄕音固失,浙之民情、風物、典章、舊制,多不可知矣。語曰:「夏禮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本屆同鄕會理事會,創議發行「浙江月刊」,俾聯絡同鄕感情,報導故鄕消息,交換會員意見,發揚兩浙文獻。是斯刊之行世也,功效至大:吾浙之老成人,可藉以提供民俗、典故、風物、舊章,使今之少壯者,有所知其本矣;雖數十百年後,得有文獻可徵,不致貽人以宋之譏矣。余樂聞是議,特略述數語,旣以敬理事會諸先生之賢勞,復爲「浙江月刊」之創刊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