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廣東文獻季刊發行的若干管見

作者:梁寒操  发布日期:1971-01-01

臺北廣東同鄉會數月前決定於民國六十年元旦發行廣東文獻季刊,推定編輯委員若干人組織一委員會主持其事。寒操謬承推為斯會主任,深惶力有不勝;所幸得祝秀俠與杜如明兩兄為副主任,及延聘得多位同鄉中文化界知名之士擔任委員我相信總能免於隕越負同鄉諸君子之期望耳。

今當發刊伊始,謹將寒將此季刊之若干管貝臚陳如下,以就正於大雅:

㈠凡為本季刊執筆者,願皆能摒除狹隘而鄙陋之地方觀念,免陷於普通人所易染之地方主義的優越情結而不自覺。吾人須知言廣東絶不能離中華,言廣東人絶不能離中華民族。時下有所謂廣東精神一詞,其實則中華民族之優良傳統,由居在廣東之華冑受近代潮流之刺激表現較多而又較顯耳。非別有所謂廣東精神乃離開中華民族精神而自外生成也。

㈡凡為本季刊執筆者,除上述的一省地方觀念應徹底摒除外,卽為同屬今日廣東省區中,嘗有因語音殊別而自然形成之語系,若白話系客話系福話系等更狹隘之觀念亦當一掃而空之。此諸種不同之話系,試問那一種非來自中原?那一種能離開中華民族而自外生成?吾人落筆之際,苟稍一不細,而墮入話系之狹隘觀念中,誇炫自己歧視別人實為數典忘祖且容易惹起無謂的糾紛。此亦為吾人所當深引為誡者。

㈢吾人從中國歷史考察,應知時下所謂廣東精神也者,只是中華民族精神借中國南部地緣所激發。吾人應知中華民族精神對於世界文化思想所應具有之獨特貢獻,應為道德仁義,或稱之為倫理。其特色為「修己安人「外王内聖」「不侮鰥寡不畏強禦。」中原人士從北部而遷謫南荒以散布中華民族特殊文化精神之種子者,若虞翻之因忤孫權而謫居番禺,若韓愈之因忤唐帝而譎官潮州,若蘇軾之因忤宋帝與權相而謫官惠州以至瓊崖,此類先賢皆不識時務,其崛强到底擇善固執之精神,實大大影響於後來嶺南之士夫風氣。蘇軾之「日食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九死南荒吾不悔,玆遊奇絶冠平生」,皆為至崛强之詩聲。時下所以稱廣東人為硬磞磞者,固由於中華民族此種不屈不撓之精神,從中原南貶之先賢中特別伸展於南荒而成。仍以歷史因素為主要,而地緣則其附因耳。此亦為廣東文獻季刊執筆人士所應有之共同認識也。

㈣吾人若更從中國歷史為最客觀的參考,則廣東此一地區實為中華民族文化在中國國境内最後掙扎之根據地,據此以抵抗野蠻暴力與覇道思想者。南宋與南明之亡皆在嶺南,今日嶺南人之祖先!卽以此兩個時期由北而遷南者為最多。故於國族存亡之慘痛其所感受者獨為深刻。南宋時代,若東莞熊飛翁壻若香山馬南寶之誓死抗元,南明時代若陳子壯、陳邦彥、黎序球、鄺露等之誓死抗清皆為彰彰史實。陳白沙於崖門、張弘範、泐石所書張弘範滅宋於此七字為添刻一宋字於上,大義凛然,至今猶為國人所稱道。以後若洪秀全之太平天國運動,孫中山之國民革命運動,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主旨,卽為中華民族精神最顯著之表現,而皆以歷史為主要因素,有與別一地區之華冑不可同語也。

㈤廣東此一地區,除為中華民族最後掙扎根據地之外,其另一特點,則又為中華民族向中華國境以外發展之前站根據地。今日海外華僑之散布於全世界益多從廣東浮海而西移,先向南洋羣島發展,繼而流播於大西洋,沿岸各地帶,形成為今日陽光所到,皆有華胃足跡之事實。而中華民族之倫理觀念哲學思想以至農工技術之傳播,乃很自然的落在此輩海外華胃的身上。國父以華僑為革命之母,國民革命運動之急劇發展,出財、出力以至出命者多出於海外華僑。今日**抗俄光復大陸之責任,亦將必由海外華僑策羣力所促成,亦當為吾人深信而無疑者也。

㈥吾人如再從歷史考察,嶺南這一地區,又是中華民族根據於數千年傳統教育思想以「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為宗旨,藉以吸收國外的新興的諸種優良文化接觸地帶,由接納佛救思想之「自淨其意」「同體大悲」等觀念自六祖始而成立中國之禪宗,與在中國特殊發展之佛教大乘教義。由接納伊斯蘭散皈元復性之思想而有「天方性理」之著述。由接納天主教愛神愛人之思想而有徐光啓以下敬天克己開物成務西方文氏融通之諸種著述。由接納基督教新派自由信仰之思想而有梁發鍾榮光等以次之傳道著作,尤以孫中山之服膺基督教與惡魔奮鬪之旨引申為三民主義之國民革命運動,直白説出「無道德卽無世界無道德卽無國家」「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仁義道德者互助之用」以與西方流行帝國主義思想為劇烈之搏鬪,皆以嶺南為接觸之地契機之地而逐漸伸展以蔚為今日三民主義之新文化,實足以喚醒世界全體人類,自療其文化失調之大病。蔣總統五十九年青年節日,呼籲全國青年要更進一步以正義的力量,創造一切歸向正義的時代持迷惘為覺醒轉怯懦為勇敢,正足為今日中國人當頭一棒,此亦多人所當有之共同認識也。

㈦吾人如再從近代中國變革史考察,更發現在民國成立前之三十年間,居於嶺南地區之華冑對於中華民族應如何變革,以適存於未來世界之見解,尤有其獨特之貢獻,如容閎、如詹天佑、如鄭觀應、如康有為、如梁啓超、如胡禮垣、如何啓、如孫中山、如陳少白等皆曾發表其種種救時之主張,影響深遠,可於近代史料徵之。願為本季刊執筆諸公能注意及此多所闡述,此皆廣東文獻中之中國瓌寶也。寒操五十九年重九書懷曾有句曰:「誰識吾心刻骨哀。西風無賴苦頻來。已無凈土供栖隱。那有高臺可避災。風雨滿城愁反覆。星霜廿換悵遲廻。黃魂鍊獄堪千刼。正待雲龍起萬才。」我認為廣東文獻季刊這一本小小刊物正在問世,其宗旨與願望卽在於此。我們相信未來之世界將屬於愚公儍子與真理結合所創開之世界。願凡為本刊執筆諸先生均能在開拓國運與轉移世運的工作中善盡其過河卒子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