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刊詞

作者:屈萬里  发布日期:1975-06-20

「數典忘祖」,是人們的大忌;「遊子思鄕」,是人們的常情。而這兩者是互相關聯的。因爲懷念祖先而無典可數,往小處說,則不知宗族的來源,和祖先的德業,自然也不易發生思鄕的深情。往大處說,如果人人都無典可數,則一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卽等於全部淪亡。常言說:欲亡人之國者,必先滅其歷史。文獻關係之大,可以想見了。

臺的以山東的人士爲最多。二十多年來,在安定的生活中,子孫繁衍,到現在已不下五、六十萬人。但,五十歲以上的人,還能記得先人廬墓的情況,還能記得先人德業的槪略;乃至於孔孟林廟的宏偉,泰山勞山的壯觀,以及蓬萊仙境、明湖畫舫,這些動人鄕思的勝蹟,還能常常在腦海中盪漾。而三十歲以下的靑年,對於這些,就不免印象模糊,甚至於漠不關心了。

一些懷有遠見的鄕長,看到流寓臺灣的老輩逐漸凋零,恐怕吾齊魯近代文獻,有漸致湮沒的危險。於是田誼民、殷豫川兩先生,曾擬創辦一個期刋,以保存山東文獻;但以種種原因,致功虧一簣。城武楊鵬飛先生,繼之而起,邀約軍政商學各界同鄕,籌備出版山東文獻期刋事宜,於是羣起響應。惟參預籌備的人,僅能作精神上的支持;而出版費的籌措,則頗感困難。鵬飛先生以曾任員林實驗中學校長多年,桃李遍臺員,且多服務於文敎界。他於是不辭辛勞,遍遊臺省南北各縣市,邀約基本定戶,作爲出版的經費。從去年春天開始籌備,經過一年多的奔走聯繫,於是大家所期望的山東文獻,卽將在本月中旬出版了。

編輯委員會,自然也是鵬飛先生促成的。關於徵稿、編排、校對等工作,都由編輯委員們義務辦理。刋登的稿件,在目前也還無法致酬,但撰稿人並不計較這些。這,一方面固然是由於爲桑梓服務,另一面也是由於鵬飛先生熱誠的感召,所以大家都勞而不怨。

我們希望在臺的和旅居國外的同鄕們,對於這個刋物,能夠培養它,灌漑它,使它滋長,使它鬱茂,使它結成豐碩的果實。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六月魚臺屈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