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刋詞

 发布日期:1970-04-15

論語:「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是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朱註:文,典籍也;獻,賢也。卽賢材,指耆舊而言。是以,自來好古敏求之士,言治國平天下者,無不仰資文獻,以徵證典章文物之往迹,供政敎之取材。文獻通考自敍有言:「凡敍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徵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是謂文也。凡論事,先取當時名臣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稷臣之記錄,凡一語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採而錄之,所謂文也。」更說明史家治史無不抱着「無徵不信」的態度,做到「文獻足徵」,然後才寫歷史。文獻與世變相因,其重要性,不言可知。

近年在臺各省人士爲發揚民族固有文化增進地方團結,紛紛致力於地方文獻之整理與傳播,或發行刋物,或影印方志,或編纂叢書。許多歷史學家,亦以地方文獻,視爲國家民族歷史與文化重要來源之一;但硏究必須有充足的資料。由於近三十年來,戰亂變動,私人藏書,機關檔案,均不免流落散失,値玆 總統提倡中華文化復興之際,爲增進各地鄕邦人士之團結,爲加强下一代靑年的認識,我們都希望地方賢達,共同努力,支持此一刋物,一方面提供資料,或就所知前賢往行,或曾躬與之當日實況,錄其所歷,誌其所知,立風化之軌迹,廣鄕邦之文獻,公之靑年一代,供其臥遊家山風物,坐嗅鄕士氣息,耳洳目染,庶足以啓發其木本水源之思想,鼓舞其愛國愛鄕之精神。另一方面,在人力財力各方面支助「陝西文獻」的成長,使其在所有鄕人維護之下,日益發展,成爲我陝西省及西安市同鄕在臺的最重要園地,使我們能在此偉大時代,書今葆粹,發揮固有的優良傳統,開拓新的機運,爲光復神州盡其神聖的責任。

尤其陝西,與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的發展,關係密切,且自周、秦、漢、唐、建都以來,典章文物,碣志勝跡,遍於各地。**竊據大陸後,曾進行大規模的挖掘,加以關學之影響,民間素重讀書勵志之風尙。故陝西地方文物之硏究,對於中國文化復興,更具重大意義,對反攻復國大業,在此時此地,亦有其特別的迫切需要。因此「陝西文獻」是負有極大的歷史使命;但工作進行,則較他省更爲艱鉅。我們必須煩請許多地方先進,把存在記憶中的史實掌故,設法記述,同時更需要各方人士把自己所存的書牘、日記、方案、稿件等有關資料,儘量提供出來,讓我們參考。同鄕會曁文獻會已敦聘了在臺熱心於此一工作的好多位同鄕,願在本身工作之外,從事整理工作,希望繼續刋佈,使大家能藉此重溫往迹,認識家鄕,進而使我們對今後的反攻復國,重建家園,能提供更多的努力。

因此,「陝西文獻」不僅是陝西省與西安市的同鄕,應當人人負責,積極有所表現,海內外各方與西北有長久淵源的黨國先進及軍政長官,也希望多方協助支持。

最後,我們再强調兩點:第一,就性質言,「陝西文獻」內容的重點,是以史實的撰述與傳揚爲主,對於評論與推理的著作,均將不予採取。第二,就方法言,「陝西文獻」是以直接的史料蒐集整理爲中心。希望地方先進多多指示,提供稿件。今後如有充足資料,並擬出版專輯或單行本。目前本刋經費及人力,兩俱缺乏,倉促出版,訛誤在所難免,尙祈鄕長友好諒詧敎正,是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