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安文獻」創刊詞

 发布日期:1987-01-01

「東安文獻」爲東安縣同鄕會所創辦的刊物。

本刊以「文獻」爲名,顧名思義,是要我們保存並發揚東安縣先民們慘淡經營的成果及傳統的美德,使本刊成爲東安縣同鄕的喉舌,鼓勵同鄕們結合時代要求,發揮其愛國愛鄕的天性,團結合作,互相策勵,共同爲正常生活與事業的不斷發展而奮鬥。爲此,我們願以下列幾點,互相勉勵。

第一、我們要繼承並發揚東安先民的特性和優良傳統:東安地處湖南邊陲,民俗純樸勤苦,無論貧富之家,對於父母兄姊,頗知孝悌之道。對於老師,無不終身尊敬,具載於張澍匀先生所著「家族規範」中。而在台灣生長的東安子弟們,大都秉有父母的優良傳統,很少沾有現代社會的惡習,台灣「笑貧不笑娼」、「看錢不看人」,就是知識份子爲了錢,不顧父母、兄弟的。對於老師嚴管學生,而家長公然侮辱老師的,都是見怪不怪了。本刊願我東安有志青年發揚我先民優良美德,影響週遭的人,以轉移風氣爲己任。所謂「孝悌爲仁之本」、「師道立則善人多」,這是本刊唯一的希望和期許。

第二、我們要團結並照顧東安人的生活:民國卅八年大陸淪陷,我同鄕或隨軍來台,或由越南、港、澳輾轉而至。現在已有三百餘戶,人口約一千人以上,大家散處在台灣各地,而以居住在台北巿者爲最多。各自謀生,毫無組織及連繫,經我縣耆碩蔣鋤歐先生之號召,蔣革故、席運洪及張漑等先生之策劃,全體同鄕之贊助,首先重修東安縣誌,接着成立了「東安縣同鄕會」每年擧行一次祭祖大會及餐聚,並辦理同鄕喜慶慰問等事宜,今後將更擴大爲同鄕服務。也希望同鄕們均本此互助精神,以強化彼此間的團結合作,共謀正常生活與事業的不斷發展。

第三、我們要培植及發掘東安縣的人才:我東安縣旅台同鄕,大都爲軍中菁英,其子弟多就讀軍校及大專,且得有碩士及國外博士亦不少,今日在軍、政,以及社會各階層,到處都有我東安新進人才,爲黨國供獻出他(她)們的心力及智慧,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現象。然此均爲自然發展的結果,若同鄕之間能做有計畫之協助、培養、與鼓勵,使人人都能自強不息,日新又新,則其成就當不可限量。今後本同鄕會應如何去培植人才、發掘人才,望各位同鄕能貢獻出眞知卓見,俾同鄕會能有所遵循。

第四、我們要追憶及懷念東安縣的鄕情:東安縣是我們的根,樹高千丈,落葉歸根,爲人豈可失去根本?惟以同鄕們離鄕之期日久,故鄕之變化甚大,在台之長者日益凋零,壯者日益年長,新生第一代對於鄕情已感茫然,第二代則更無印象矣;長此以往,時間將湮沒我們的鄕土關係,消失我們的鄕土情感,而使我們子子孫孫不復再有鄕土之念,此實爲最可悲痛的演變!爲「尋根固本」,今後本刊應負起如何協助我們新生代追憶鄕情,不忘先人奮鬥史跡,激發我們的責任感,使我們的故鄕,能在我們子孫的腦海中生「根」。

第五、我們希望本刊永遠年輕,富有青春的活力,現在各地的同鄕團體,幾乎爲年長的一群,而年輕人很少參與,比如一個家庭,自然產生了代溝。而我們這一個大家庭中,沒有代溝觀念,就在本刊此次所獲稿件,以青年朋友的來稿最爲特出,希望以本刊作溝通觀念的唯一橋樑,凡屬東安同鄕,無論國內國外,尤其是國外青年的朋友多多惠稿,使本刊永遠屬於年輕的一代。

以上幾點,本刊如能一一把握,並切實踐履,隨時提供適切的資料,發爲同鄕的心聲,作爲同鄕的指引,成爲同鄕們的精神食糧,則將有助於同鄕、有造於國家者將不可限量。唯是創刊伊始,文筆不計工拙,淺漏之處,幸讀者不吝賜敎。